《云阳寺石竹花》

时间: 2025-04-27 06:02:05

一自幽山别,相逢此寺中。

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

野蝶难争白,庭榴暗让红。

谁怜芳最久,春露到秋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阳寺石竹花
一自幽山别,相逢此寺中。
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
野蝶难争白,庭榴暗让红。
谁怜芳最久,春露到秋风。

白话文翻译:

自从与幽山别离后,今天在这座寺庙中再度相逢。
花朵的高低都长出了叶子,深浅的花丛难以分辨。
野外的蝴蝶难以争夺白色的花,庭院中的石榴花暗自让出红色的花朵。
谁会怜惜这花儿最久呢?春天的露水洒落到秋风中。

注释:

  • 幽山:指幽静的山,常用来形容隐逸的环境。
  • 相逢:再相见,这里指在寺庙中重聚。
  • 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描绘花丛的茂盛,形状各异,难以区分。
  • 野蝶:指野外的蝴蝶,象征自然中的生灵。
  • 庭榴:指庭院中的石榴花,暗示家庭或人居环境。
  • :指花香,暗指花朵。
  • 春露到秋风:春天的露水滋润花朵,随着季节的变换,花香逐渐消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曙,字子晦,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70年,卒于840年。以山水田园诗闻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作品多描绘自然风景与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云阳寺石竹花》写于作者游览云阳寺时,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及对花草生命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在喧嚣世外寻求内心宁静的情怀。

诗歌鉴赏:

《云阳寺石竹花》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寺庙中石竹花的景象,透过自然景物,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诗的开头由“幽山”引入,展示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仿佛在一段时间的分离后重聚,给人一种温馨的感受。接下来的句子通过对花叶高低、深浅的描绘,展现了花丛的繁茂,而“野蝶难争白,庭榴暗让红”则生动地表现了花与蝶之间的和谐与竞争,表现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最后两句则流露出一种对花儿消逝的惋惜,春天的露水滋润着花朵,但随着季节的变迁,花香终究会被秋风带走。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自幽山别,相逢此寺中。”
    表达了诗人与幽山的分别,重聚于寺庙,营造出一种期待与重逢的氛围。

  • “高低俱出叶,深浅不分丛。”
    描绘了石竹花的茂盛,花丛形态各异,生动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 “野蝶难争白,庭榴暗让红。”
    通过对比,表现出自然界中各色花朵之间的和谐与竞争关系。

  • “谁怜芳最久,春露到秋风。”
    反映了对花香消逝的惋惜,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野蝶难争白,庭榴暗让红”对比不同花色,突出自然界的美与竞争。
  • 拟人:赋予花朵情感,表现出对生命的关怀与怜惜。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折射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幽山:象征宁静与隐逸的环境。
  • 石竹花:象征生命与美的短暂。
  • 野蝶:象征自由与自然的和谐。
  • 庭榴:象征家园与人际关系的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幽山”是指什么?
    A. 热闹的城市
    B. 宁静的山
    C. 繁华的乡村
    答案:B

  2.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A. 石竹花
    B. 野蝶
    C. 秋风
    答案:A

  3. “春露到秋风”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惋惜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但侧重于山水的景色与隐逸的生活。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聚焦于草的生长与凋零,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与感慨。

参考资料:

  • 诗词集:《唐诗三百首》
  • 书籍:《唐代诗人研究》
  • 文章:《司空曙及其诗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