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

时间: 2025-04-28 01:42:27

清溪西畔小桥东,落月纷纷水映红。

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

歌残玉树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终。

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溪西畔小桥东,落月纷纷水映红。
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年春事角声中。
歌残玉树人何在,舞破山香曲未终。
却忆孤山醉归路,马蹄香雪衬东风。

白话文翻译:

在清溪西边小桥的东侧,月光洒落,水面映出红色的波光。
五个夜晚的旅人愁绪满怀,仿佛在花瓣中迷失,一年春天的事物都在角声中回响。
歌声渐渐消逝,犹如玉树般的人儿已经不知去向;舞曲还未结束,山间的花香已随舞姿飘散。
我却回忆起孤山醉酒回家的路,马蹄声踩在香雪上,伴随着东风轻拂。

注释:

  • 清溪:指清澈的小溪。
  • 落月:指月光洒落的景象。
  • 五夜客:在此指在外游历的旅人。
  • 愁花片:指愁苦的心情如花瓣般纷飞。
  • 玉树:比喻美丽的人。
  • 孤山:指诗人曾经醉酒归来的地方。
  • 香雪:指雪中的香气,可能是梅花的意思。

典故解析:

  • 孤山:在宋代,孤山是一个著名的游览胜地,常常与诗人和文人联系在一起。
  • 角声:古代常以角声来表示春天的到来,通常是在节庆或宴会上使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尤袤,字仲明,号竹溪,宋代诗人,性情洒脱,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春天,表达了诗人在春日夜晚游历过程中对往事的怀念与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落梅》以清新的自然景象开篇,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诗中描绘了夜晚小桥的静谧和月光的柔和,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春夜。诗人在清溪旁的游历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惆怅与孤独,这种情感通过“五夜客愁花片里”一句深刻表达。诗人不仅是在描述春天的美景,更是在回忆往昔的欢愉与失落。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歌声与舞曲的对比,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同时也描绘出一种失落感。特别是“却忆孤山醉归路”一句,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仿佛在回味那些难忘的瞬间。最后以“马蹄香雪衬东风”收尾,既有自然的美景,又增添了一层视觉与嗅觉的享受,让整首诗在轻柔的春风中结束,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清溪西畔小桥东:描绘出一幅宁静的夜景,点明地理位置。
    • 落月纷纷水映红:月光洒落在水面,形成美丽的倒影,暗示诗人内心的愉悦。
    • 五夜客愁花片里:旅人在夜晚感受到的忧愁,强调了孤独的情感。
    • 一年春事角声中:春天的事物在回响,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歌残玉树人何在:美好的音乐和人已不在,暗示着失落。
    • 舞破山香曲未终:舞曲尚未结束,暗含美好时光的珍贵。
    • 却忆孤山醉归路:回忆起孤山的醉酒归途,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
    • 马蹄香雪衬东风:结尾的意象美丽而富有诗意,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玉树”比作美丽的人,增强了诗的美感。
    • 拟人:如“歌残”赋予音乐以生命,使诗意更为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春日美景的向往与对过去美好回忆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意象分析:

  • 清溪:象征纯真与宁静。
  • 落月:代表时光流逝与思念。
  • 孤山:象征诗人的孤独与怀旧。
  • 马蹄香雪:象征着自由与美好旅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落梅》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尤袤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小桥位于哪个方向?

    • A. 南
    • B. 东
    • C. 西
    • D. 北
  3. 诗中提到的“孤山”主要象征什么?

    • A. 旅行的快乐
    • B. 诗人的孤独与怀旧
    • C. 美丽的景色
    • D. 春天的到来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尤袤的《落梅》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描绘了夜晚的美景和内心的感触,但尤袤更加注重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洒脱的个性。两者在主题上虽有共通,但风格迥异,前者细腻,后者奔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