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日开园三首》
时间: 2025-04-27 23:12: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月二十日开园三首
作者:苏轼
雪髯霜鬓语伧狞,
澹荡园林取次行。
要识将军不凡意,
従来只啜小人羹。
是日散父老酒食。
西园牡籥夜沉沉,
尚有游人卧柳阴。
鹤睡觉时风露下,
落花飞絮满衣襟。
郁郁苍髯真道友,
丝丝红萼是乡人。
何时翠竹江村路,
送我柴门月色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第一首:
满头银发的我说话有些粗鄙,随意在园林中漫步。
要想了解将军的非凡志向,平时只喝小人的羹汤。
第二首:
今天为父老乡亲散发酒食,
西园的牡丹花在夜色中显得沉沉的,
还有游人在柳树的阴影下安卧。
白鹤睡觉时,风露轻轻洒落,
落花和飞絮满是我的衣襟。
第三首:
郁郁苍松,真是我的道友;
丝丝红海棠,正是我的乡人。
何时能在翠竹环绕的江村道路上,
送我回到柴门,欣赏那新月的美景。
注释
字词注释
- 雪髯霜鬓:形容头发和胡须白色,年纪已高。
- 伧狞:说话粗鄙,行为粗鲁。
- 澹荡:形容心情平静,随意游玩。
- 将军:比喻有远大志向的人。
- 小人羹:指庸俗、低级的饮食,比喻小人的庸俗行为。
- 牡籥:指牡丹,花朵的名称。
- 飞絮:指柳絮,春天随风飘散的柳树种子。
- 苍髯:指苍老的松树。
- 红萼:指海棠花。
- 翠竹江村路:指一条绿竹环绕的小路,描绘田园风光。
- 柴门:指小木门,通常用于乡村。
典故解析
此诗中提到的“将军”与“小人”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诗人对志向和品德的思考。将军象征有作为的人物,而小人则象征庸碌无为的人。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高尚志向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政治家。他一生坎坷,曾多次被贬,经历了丰富的人生。他的诗词风格清新、豪放,兼具哲理和人情。
创作背景
《三月二十日开园三首》写于春日,正值花木繁盛的季节。诗人通过开园的活动,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反映其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人情的关注。
诗歌鉴赏
苏轼的《三月二十日开园三首》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第一首中,诗人以“雪髯霜鬓”自谦,表明自己虽年老,却仍对生活充满思考。他通过“要识将军不凡意”来表达对志向的向往,同时也对庸俗生活的反思。第二首则通过描绘园中景象,传达出一种温馨的乡情。西园的牡丹与游人共同构成了一幅春日的和谐美景,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在此显露无遗。最后一首则以“翠竹江村路”展望未来,表达了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趣盎然,展现了苏轼的独特个性与深邃的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髯霜鬓语伧狞:以“雪髯霜鬓”开头,自谦年纪大,说话粗鄙。
- 澹荡园林取次行:闲散地游走于园林,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 要识将军不凡意:想要了解有志之士的深意。
- 従来只啜小人羹:往日只与庸人交往,未能领悟高尚者的志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将军”与“小人”相对比,突出志向与庸俗的差异。
- 拟人:描绘白鹤睡觉,赋予自然以生命,使情景更为生动。
- 对仗:每首中常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该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志向与庸俗生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髯霜鬓:象征年长,经历丰富,包含智慧。
- 牡丹:象征繁华与美丽,春天的象征。
- 苍髯:指松树,象征长久与坚韧。
- 红萼:海棠花,象征故乡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自称“雪髯霜鬓”是为了表达什么? a) 年轻
b) 年老、经历丰富
c) 美丽 -
在诗中,诗人用“将军”与“小人”作比较,主要是想表达什么? a) 对比生活的奢华与贫困
b) 对比志向与庸俗
c) 对比自然与人类
答案
- b) 年老、经历丰富
- b) 对比志向与庸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同样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 杜甫《春望》:描绘春天的景象及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苏轼与王维的诗作都对自然有着深刻的描绘,苏轼的诗更多展现了游思与人情,而王维则着重于自然景色的宁静与和谐。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自然的不同理解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