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前一日领客登城即席次张以道韵》

时间: 2025-01-11 05:50:34

未倒花前凿落金,登携那怕嫩寒侵。

归牛下陇争浮水,宿鸟随山不过林。

衰鬓预吹明日帽,放歌时带故园音。

菊烟桂露虽情物,须索高蟾管夜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未倒花前凿落金,登携那怕嫩寒侵。
归牛下陇争浮水,宿鸟随山不过林。
衰鬓预吹明日帽,放歌时带故园音。
菊烟桂露虽情物,须索高蟾管夜深。

白话文翻译:

在这尚未凋零的花前,我用金刀雕刻花瓣,
登高望远,尽管寒风轻轻侵袭我。
归来的牛在田陇下争先恐后地饮水,
栖息的鸟儿随山而飞,却不敢越过树林。
我那已渐衰白的鬓发,明天将要戴上帽子,
放声歌唱时,吟唱着故乡的曲调。
虽然菊花的烟雾和桂花的露水都是情物,
但我仍想在秋夜深处,索求那高悬的明月。

注释:

  • 未倒:未凋谢,指花仍在盛开。
  • 凿落金:用金刀雕刻,形容花的美丽。
  • 嫩寒:指清冷的秋风。
  • 归牛:归来的牛。
  • 浮水:饮水,指牛在水中浮动。
  • 宿鸟:栖息的鸟。
  • 衰鬓:白发,指年老。
  • 高蟾:高悬的月亮,蟾蜍为月亮的象征。

典故解析:

  • 重阳节:此诗写于重阳前夕,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登高节日,象征着长寿。
  • 菊花:菊花是重阳节的主要象征之一,寓意坚韧与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字公度,号云溪,宋代诗人,以其清丽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张镃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及个人情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重阳节前夕,诗人在登高时迎接朋友,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写重阳节前夕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未倒花前凿落金”一句,以生动的意象开启,描绘了秋日尚在盛开的花朵,暗示着生命的延续与美好。接下来的“登携那怕嫩寒侵”,不仅展现了诗人不畏寒风的勇气,也反映出他对自然的敏感与热爱。

在描绘牛和鸟的画面中,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传达了秋天的生机与平和。“归牛下陇争浮水,宿鸟随山不过林”,这两句不仅描绘出农村的宁静,还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感。随后,诗人借“衰鬓预吹明日帽”来表达自己对岁月流逝的感慨,显示出对未来的憧憬。

最后,诗中提到的“菊烟桂露”则是重阳节的象征,诗人虽知物是人非,但仍对这个节日充满期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珍惜。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以及故乡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未倒花前凿落金”:在尚未凋谢的花前,用金刀雕刻,象征着珍惜美好。
    • “登携那怕嫩寒侵”:即便寒风侵袭,依然勇敢攀登,体现了诗人的坚定与勇敢。
    • “归牛下陇争浮水”:描绘归来的牛在饮水,反映出田园的生机。
    • “宿鸟随山不过林”:鸟儿栖息,映衬出自然的宁静。
    • “衰鬓预吹明日帽”:白发渐增,表达对岁月的感慨。
    • “放歌时带故园音”:歌声中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
    • “菊烟桂露虽情物”:重阳节的象征,传递情感。
    • “须索高蟾管夜深”:渴望在夜深时分,寻求高悬明月的陪伴。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凿落金”比喻花的美丽。
    • 拟人:如“宿鸟随山”赋予鸟儿以行动能力。
    • 对仗:诗句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代表辛勤和自然的和谐。
  • :象征自由与宁静。
  • 菊花与桂花:重阳节的象征,寓意长寿和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重阳节
    • C. 春节
  2. “衰鬓预吹明日帽”中提到的“衰鬓”具体指什么?

    • A. 头发
    • B. 鬓发
    • C. 眉毛
  3. 诗人通过什么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A. 描写自然景色
    • B. 唱歌
    • C. 画画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张镃的《重九前一日领客登城即席次张以道韵》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但张镃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则更强调孤独与静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