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

时间: 2024-09-19 22:12:59

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

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

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

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外孙争乞巧,内子共题文。
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
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
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


白话文翻译:

外孙们争着乞求巧妙的技艺,妻子一起为他们写下诗文。
隐约中花台相对,绮席错落有致。
鹊桥上月光照临,河鼓声掩映在轻云之中。
羡慕这些婴儿们,呼喊的声音在清晨时分传出。


注释:

  • 乞巧:指乞求巧妙的技艺,源于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象征着乞求巧手和爱情。
  • 花奁:古代女子用来装饰的花台或花匣。
  • 绮席:华丽的席子,常用于宴会或聚会。
  • 鹊桥: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桥,七夕节的象征。
  • 河鼓:指河水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字君直,唐代诗人,官至户部尚书。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和自然景色。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七夕节,节日中人们会乞求巧手,表达对爱情与技艺的向往。诗人在此背景下,描绘了家庭中的温馨画面,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是权德舆在七夕节写的一首诗,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开篇以“外孙争乞巧”引入,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争相乞求巧手技艺的情景,表现出童趣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接着,诗人提到内子与孩子们一起作诗,体现了家庭的和谐美满。诗中“隐映花奁对,参差绮席分”描绘了一个优雅的环境,花台和席子交错,增添了生活的美感。

“鹊桥临片月,河鼓掩轻云”则将诗的意境引向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月亮的映衬下,鹊桥和河水交相辉映,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氛围。最后一句“羡此婴儿辈,吹呼彻曙闻”表达了对孩子们纯真快乐的羡慕,渗透出对童年无忧无虑的向往。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对家庭、生活的热爱与感慨,洋溢着温暖和快乐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外孙争乞巧:外孙们争着乞求巧手技艺,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与天真。
  2. 内子共题文:妻子与孩子们一起创作,体现了家庭的团结与温暖。
  3. 隐映花奁对:花台在微光中隐约可见,增添了诗的美感。
  4. 参差绮席分:华丽的席子错落有致,表现了宴会的热闹。
  5. 鹊桥临片月:鹊桥在月光下,暗示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6. 河鼓掩轻云:河水的声音掩映在轻云之中,营造了宁静的自然氛围。
  7. 羡此婴儿辈:表达了对孩子们的羡慕,强调了童年的纯真快乐。
  8. 吹呼彻曙闻:清晨的呼喊声,象征着对生活的热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鹊桥比作爱情的象征,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灵动性。
  • 对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七夕为背景,表达了家庭的温暖、亲情的美好,以及对童年纯真的向往。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意象分析:

  • 乞巧:象征着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
  • 花奁:代表着生活的雅致和美好。
  • 鹊桥:象征着爱情与团聚。
  • 河鼓:自然的声音,象征着生活的和谐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A. 中秋
    B. 七夕
    C. 端午

  2. 诗中“外孙争乞巧”中的“巧”指的是什么? A. 聪明
    B. 技艺
    C. 美丽

  3. “鹊桥临片月”中的“鹊桥”指的是哪位神话人物的桥? A. 白娘子
    B. 牛郎织女
    C. 孟姜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都在描绘夜晚的意境,但前者更偏向于孤独与思乡之情,而后者则表达了家庭的温暖与幸福,表现出的情感基调截然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