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夜初生月,客中仍独看。
遥怜吾老幼,未解脱饥寒。
破壁箪瓢垒,疏梅霜雪团。
再思先子训,默默泪阑干。
白话文翻译:
今晚的月亮刚刚升起,我在外地独自欣赏。
遥远地关心我的父母和孩子,他们仍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
我用破旧的墙壁和竹筐搭建起简单的住所,疏落的梅树在霜雪中显得格外清冷。
再想起先辈的教诲,不禁默默流下泪水,浸湿了窗前的栏杆。
注释:
字词注释:
- 今夜初生月:今晚刚升起的月亮。
- 客中:在外地,身为客人。
- 遥怜:远远地怜惜,心中挂念。
- 老幼:指年老和年幼的人,通常指家中的父母和孩子。
- 破壁:指破旧的墙壁。
- 箪瓢:古代盛饭食的器具,这里用来形容简陋的生活条件。
- 疏梅霜雪团:形容梅树在霜雪中显得稀疏而冷清。
- 先子训:指先辈的教诲或教训。
- 默默泪阑干:无声地流泪,湿润了栏杆。
典故解析:
-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典故,但表达了对家庭的思念和对困苦生活的感叹。这种情感在古诗中常见,反映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关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字季凌,号白蕉,浙江湖州人。王冕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十二月三日对月》写于元代,诗人身在他乡,借助明月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深切感悟。这一时期,元代社会动荡,民众生活困苦,诗人在此背景下更加感受到家庭和亲情的重要。
诗歌鉴赏:
《十二月三日对月》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在外地独自对月,心中涌动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生活困境的感慨。诗的开头描绘了初升的明月,给人以宁静的意象,然而随之而来的“客中仍独看”则显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接着,诗人将思绪转向家中老幼,表达了对他们艰难生活的深切关怀,揭示了家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破壁箪瓢垒,疏梅霜雪团”两句,通过对艰苦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困境的直面与接受。这里的“破壁”和“箪瓢”象征着简陋的生活,而“疏梅霜雪团”则传达了孤寂与冷清的意境,增强了诗中对比的情感。
最后两句“再思先子训,默默泪阑干”则是情感的高潮,诗人回忆起先辈的教诲,心中涌起的感动和无奈,最终化为默默的泪水,流淌在栏杆上。这种情感的流露让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思乡情怀与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今夜初生月,客中仍独看:今夜的月亮刚刚升起,我在外地孤单地欣赏。
- 遥怜吾老幼,未解脱饥寒:我远远地惦记着家中的父母和孩子,他们仍在忍受饥饿和寒冷的困扰。
- 破壁箪瓢垒,疏梅霜雪团:我用破旧的墙壁和竹筐搭建住所,稀疏的梅树在霜雪中显得格外冷清。
- 再思先子训,默默泪阑干:再次想起先辈的教诲,默默流下泪水,浸湿了窗前的栏杆。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用“初生月”与“客中独看”的对比,表现了孤独感。
- 意象:用“破壁”、“箪瓢”以及“疏梅霜雪”构建出一种寒冷与孤寂的氛围,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将梅树拟人化,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家庭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生活困境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浓厚的乡愁和对亲情的珍视。在外客的孤独与无奈中,诗人通过明月寄托了对家人的关爱和对生活的反思,体现了对人情冷暖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乡和团圆。
- 老幼:象征家庭的依靠和牵挂。
- 破壁、箪瓢:象征贫困与困境。
- 梅花:象征孤独与坚韧。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展现了诗人孤独的内心世界和对家人的深切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王冕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诗中“破壁箪瓢”指的是什么?
- A. 富裕的生活
- B. 简陋的生活条件
- C. 美好的回忆
- D. 自然的景色
-
诗中的“再思先子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望
- B. 对家庭的思念和怀念
- C.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D. 对历史的感慨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冕的《十二月三日对月》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涉及到对月的描写,前者更注重家国情怀与生活困境,后者则侧重于对亲人的思念与孤独感,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选》
- 《元代文学史》
- 《王冕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