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云 邵雍 〔宋代〕
万里幙四垂,一片云自飞。 祗知根抱石,不为天为衣。 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 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广阔的天空像帷幕一样四面垂下,一片云自由自在地飘飞。 它只知道扎根在石头上,不为了天空而成为衣服。 既然来时没有心机,离去时又怎会有机巧。 不能化作滋润大地的雨水,何必回到帝王的故乡。
注释:
字词注释:
- 幙:帷幕。
- 祗知:只知道。
- 根抱石:比喻云根深植于大地。
- 不为天为衣:不为了天空而存在。
- 既来曾无心:来时没有预设的目的。
- 却去宁有机:离去时也不带有机巧。
- 未能作霖雨:不能化作滋润大地的雨水。
- 安用帝乡归:何必回到帝王的故乡。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多以自然景象寓理,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不追求功名利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云为载体,通过对其自由飘飞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无为而治的向往。诗中“祗知根抱石,不为天为衣”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云的本质,即它扎根于大地,不为天空所束缚。后两句“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无为的状态,无论是来还是去,都不带有任何心机。最后两句“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则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认为不能为社会带来实际利益的事物,不值得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哲学修养和超脱的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幙四垂,一片云自飞”:描绘了广阔的天空和自由飘飞的云,营造出一种宏大的自然景象。
- “祗知根抱石,不为天为衣”:通过比喻,表达了云的本质,即它扎根于大地,不为天空所束缚。
- “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强调了自然无为的状态,无论是来还是去,都不带有任何心机。
- “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认为不能为社会带来实际利益的事物,不值得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根抱石”比喻云根深植于大地。
- 拟人:如“不为天为衣”赋予云以人的行为和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云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无为而治的向往,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自由、无为。
- 根抱石:象征扎根于大地,不为外界所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祗知根抱石”中的“祗”是什么意思? A. 只 B. 知道 C. 扎根
- 诗中“不为天为衣”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云不为了天空而存在 B. 云为了天空而存在 C. 云是天空的衣服
- 诗中“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表达了什么? A. 云来去都有心机 B. 云来去都无心机 C. 云来无心机,去有心机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超脱的人生观。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
诗词对比:
- 邵雍的《和云》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超脱的人生观,但邵雍更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