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

时间: 2025-01-11 05:23:12

博学多识与凡殊,时将昏暮白日午。

朅来归耕永自疏,结构野草起屋庐。

宴处从容观诗书,山鸟群鸣我心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博学多识与凡殊,时将昏暮白日午。
朅来归耕永自疏,结构野草起屋庐。
宴处从容观诗书,山鸟群鸣我心怀。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与世俗生活的反思。诗人认为,博学多识与普通人有很大区别,而在时光流逝、白天与黄昏交替之际,诗人选择回归田园,过上宁静的生活。他在田园中建造房屋,享受与自然的和谐。闲暇时,他从容地阅读诗书,山鸟在周围欢快地鸣叫,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注释

  • 博学多识:知识渊博,见识广泛。
  • 昏暮:指黄昏,天色渐暗。
  • :古代汉语中的“来”。
  • 归耕:返回田园务农。
  • 自疏:指与世俗生活保持距离。
  • 结构:建立、修建。
  • 屋庐:房屋。
  • 宴处:安闲的处所。
  • 从容:悠闲自在。
  • 山鸟群鸣:指山中的鸟儿成群飞鸣。

典故解析

此诗未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表达了隐逸生活的理想,这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许多文人都向往这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向(约77年-6年),字子政,汉代著名的学者与文学家,曾任博士,致力于整理古籍与传世经典。他的诗词表现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在汉代,许多文人对官场的腐败和世俗的浮华感到失望,纷纷选择隐居田园,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宁静。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社会背景下的思想与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诗的开头通过“博学多识”与“凡殊”的对比,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接着,诗人描绘了黄昏时分的宁静,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进一步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诗中“归耕”一词,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借此表达出他对简单生活的欣赏。通过“结构野草起屋庐”的描写,诗人表现了他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友好关系。

最后,诗人通过“山鸟群鸣我心怀”的意象,表达了内心的平静与愉悦,尽显隐逸生活的美好。这首诗在形式上流畅自然,内容上深沉而富有哲理,是对传统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赞美,展现了诗人超然的精神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博学多识与凡殊:强调博学的价值与普通人的区别。
    2. 时将昏暮白日午:时间流逝,日夜交替,暗示人生无常。
    3. 朅来归耕永自疏:表达返璞归真的愿望,回归自然。
    4. 结构野草起屋庐:描绘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
    5. 宴处从容观诗书:在宁静的环境中,悠闲地阅读。
    6. 山鸟群鸣我心怀:通过自然的声音,体现内心的宁静。
  •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博学多识”与“凡殊”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知识的重要性。
    • 意象:山鸟的鸣叫与诗书的阅读形成和谐的意象,寓意内心的宁静。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尊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赞美,传递出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知识:象征智慧与个人修养。
  • 田园:象征自然、宁静的生活。
  • 山鸟:象征自由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博学多识”与“凡殊”形成的对比主要意图是什么?

    • A. 显示知识的价值
    • B. 比较不同年代
    • C. 讨论诗歌的形式
    • D. 描述自然环境
  2. 诗中提到的“归耕”具体指什么?

    • A. 归家
    • B. 办公
    • C. 务农
    • D. 学习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刘向的这首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追求。两者都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在情感表达上,刘向更多展现了一种平和的心态,而陶渊明则更显得洒脱与淡泊。

参考资料

  • 《汉诗选》
  • 《文学与人生:从古诗词看中国文化》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与对自然的热爱,值得细细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