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亭》

时间: 2025-01-10 19:14:34

松尾飕飕石浪寒,胡啼番曲转声酸。

人间无此春风手,应是江妃夜放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于越亭
松尾飕飕石浪寒,
胡啼番曲转声酸。
人间无此春风手,
应是江妃夜放弹。

白话文翻译:

在松树的枝头,寒风呼啸,石头上的浪涛也显得寒冷。
胡人的哀啼和番曲的旋律,听起来声调十分酸楚。
人间再也没有这样温暖的春风,
这大概是江妃在夜里弹奏的乐曲吧。

注释:

字词注释:

  • 飕飕:形容风声,轻快而清脆的样子。
  • 石浪:指石头上拍打而起的浪花,表现出寒冷的气氛。
  • 胡啼番曲:胡人所唱的乐曲,常常带有悲伤的情感。
  • 江妃:指的是传说中的江妃,常被认为是美丽的女神或仙女,象征着音乐和春天。

典故解析:

“江妃”典故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常用来象征美丽和音乐,特别是在描绘春天的诗句中,常常与乐声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夔(1155-1221),字尧臣,号白石,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和书法家,擅长词和诗,尤其以清丽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事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姜夔晚年,表达了他对春天和音乐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孤独与离愁的感慨。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间乐曲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伤。

诗歌鉴赏:

《于越亭》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引人入胜。开篇“松尾飕飕石浪寒”,描绘出一幅寒冷的自然景象,松树的枝头在风中摇曳,石头上拍打的浪花带来一丝寒意。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色,同时也为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胡啼番曲转声酸”,则引入了音乐的元素,胡人的悲啼和番曲的旋律让人感到一种酸楚的情感。这种转折使得诗歌在冷峻的自然景象中,增添了一种人间的悲凉感,形成对比,使得情感愈加深刻。

最后两句“人间无此春风手,应是江妃夜放弹”则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怀念。诗人认为,人间再也没有如春风一般温暖的乐曲,想必是那位江妃在夜里弹奏的乐曲所致。这种意象的引入,使得整首诗在悲凉的氛围中,又透出一丝对美好音乐和春天的渴望。

总的来说,此诗以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音乐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春天的向往和对人间孤独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松尾飕飕石浪寒:描写自然环境,松树在风中摇曳,石头上的浪花冷酷无情,给人以寒冷之感。
  2. 胡啼番曲转声酸:胡人的悲歌和番曲的旋律转变为悲伤的音调,表达对人世间离愁的感慨。
  3. 人间无此春风手:人间已无温暖如春的乐声,暗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
  4. 应是江妃夜放弹:想象江妃在夜晚弹奏乐器,表达对音乐及春天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松树与石浪的描写,暗示自然的冷酷与孤独。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拟人:将风声与音乐结合,通过“飕飕”的风声传达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寒冷的自然与悲伤的音乐,表现了诗人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孤独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韧与孤独。
  • 石浪:代表冷酷与无情。
  • 春风:象征温暖、美好与希望。
  • 江妃:象征音乐的美丽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江妃”象征什么?

    • A. 权力
    • B. 音乐
    • C. 美食
    • D. 战争
  2. 诗的开头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象?

    • A. 暖阳普照
    • B. 寒风呼啸
    • C. 花香四溢
    • D. 雨水潺潺
  3. 诗中“人间无此春风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A. 欢喜
    • B. 失落
    • C. 愤怒
    • D. 疲惫

答案:

  1. B. 音乐
  2. B. 寒风呼啸
  3. B. 失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
  • 苏轼《水调歌头》:表达对人生无常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现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思念,意象虽有不同,但情感共通。
  • 杜甫《春望》:同样以春天的景象作为背景,表达对社会动荡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姜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