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笑庵送面》

时间: 2025-02-04 15:38:51

深堂杰阁松风鸣,黄梅已过双溪晴。

不知城高乃有此,六月表里冰壶清。

我来蒙师炷香鼎,旋汲溪泉为煎茗。

明朝又送不托材,大慰枯肠怯龙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笑庵送面
王之道 〔宋代〕
深堂杰阁松风鸣,
黄梅已过双溪晴。
不知城高乃有此,
六月表里冰壶清。
我来蒙师炷香鼎,
旋汲溪泉为煎茗。
明朝又送不托材,
大慰枯肠怯龙饼。

白话文翻译:

在高大的厅堂中,松风阵阵呼啸,
黄梅时节已过,双溪依旧晴朗。
我不知道城中高楼是何等的景致,
六月的气候里,竟然有冰壶般的清凉。
我来向师父敬香,趁机汲取溪水来煮茶。
明天又要送走你,不知如何表达心意,
这真让我感到欣慰,像吃到了龙饼一般。

注释:

  • 深堂杰阁:形容环境高大气派的厅堂。
  • 黄梅:指的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通常在初夏。
  • 双溪:指的是两条溪流,形象地描绘出自然景色的清新。
  • 冰壶清:指气温凉爽,清澈如冰的感觉。
  • 炷香鼎:指香炉,古代人常用来祭祀或敬香。
  • 龙饼:古代一种珍贵的食物,象征美好的事物。

典故解析:

  • 黄梅:在中国文学中常用来象征春夏之交的美好时光。
  • 龙饼:象征着珍贵的食物,也常象征着好运和美好愿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之道,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以清新自然、形象生动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的美景。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送别的场合,诗人在深堂静坐,感受到自然的清新与内心的惆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朋友的珍视。开篇以“深堂杰阁松风鸣”描绘出一种安静而富有生气的环境,给人以宁静的感觉。接着用“黄梅已过双溪晴”引入季节的变迁,表现时光的流逝与生活的变化。尤其是“不知城高乃有此,六月表里冰壶清”,诗人以惊叹的语气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了从城中高处俯瞰自然的清丽之态。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向个人情感的表达,提到“我来蒙师炷香鼎”,表示对师父的敬重和感激,同时也表露出一种孤独感。最后的“明朝又送不托材,大慰枯肠怯龙饼”,不仅表达了对即将离别的惋惜,也透出一种无奈与忧愁。这种情感的交融使得整首诗既有自然的宁静之美,也有深厚的人情之感,体现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深堂杰阁松风鸣”:描绘高大厅堂中松树在风中发出的声音,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黄梅已过双溪晴”:表达时节的变化与自然美景的交融,给人以清新之感。
    • “不知城高乃有此”:表现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惊奇和赞叹。
    • “六月表里冰壶清”:形容六月的清凉,给人一种出乎意料的舒适感。
    • “我来蒙师炷香鼎”:表现对师父的敬重,营造出一种平和的心境。
    • “旋汲溪泉为煎茗”:描绘诗人取水煮茶的宁静画面,展现生活的简单美好。
    • “明朝又送不托材”:表达对即将离别的朋友的依依不舍。
    • “大慰枯肠怯龙饼”:表现内心的慰藉与享受。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冰壶清”比喻六月的清凉。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的珍视与对自然美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离别的惆怅。

意象分析:

  • 松风:象征着自然的清新和宁静。
  • 黄梅:象征生机与时光的流逝。
  • 冰壶:象征清凉与舒适,表现自然的魅力。
  • 龙饼:象征珍贵的情谊与美好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黄梅已过”指的是哪个季节的变化?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明朝又送不托材”中的“托材”指的是什么?
    A. 礼物
    B. 食物
    C. 书信
    D. 朋友

  3. 诗中提到的“冰壶清”主要表达了什么感受?
    A. 寒冷
    B. 清凉
    C. 温暖
    D. 干燥

答案:

  1. B. 夏季
  2. A. 礼物
  3. B. 清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之道的《和笑庵送面》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但王之道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细腻,而李白则更强调豪情与饮酒作乐的快意。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