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温公挽词三首》

时间: 2025-01-11 05:10:19

百姓归周老,三年待鲁儒。

世方随日化,身已要人扶。

玉几虽来晚,明堂讫授图。

心知死诸葛,终不羡曹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丞相温公挽词三首

百姓归周老,三年待鲁儒。
世方随日化,身已要人扶。
玉几虽来晚,明堂讫授图。
心知死诸葛,终不羡曹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人们对温公(温庭筠)的追忆与哀悼。首先提到百姓归附周老(周公),暗示周公的仁德与治国之道,接着提到三年依赖鲁儒(孔子),说明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道德和智慧。接下来,诗人感叹世事的变化,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虽然温公的到来较晚,但他仍然为政治理想而努力。最后,诗人表示对诸葛亮的尊敬,但内心对曹操却没有羡慕之情,显示出对真正英才的崇敬。

注释

  • 周老:指周公旦,古代贤臣,代表仁德治国的典范。
  • 鲁儒:指孔子及其弟子,代表儒家思想。
  • 明堂:古代祭祀、政治活动的场所,象征政治理想与治理之道。
  • 诸葛:指诸葛亮,蜀汉丞相,以智谋著称。
  • 曹蜍:指曹操,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100),字宗道,号元白,宋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文精神。他的诗风清新,注重情感的真挚表达和意境的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温公去世后所作,反映了诗人对其的追思与敬仰,表达了对贤人的怀念与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温公为中心,融入了历史人物与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首句提到的“百姓归周老”,不仅是在缅怀历史,同时也反映了对当时社会治乱的担忧。陈师道以周公的典范,与当时的治国者形成对比,表现出对温公的期待与对政治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的“鲁儒”则是对儒家思想的重申,体现了诗人对道德与智慧的推崇。

诗中的“心知死诸葛,终不羡曹蜍”一句,深刻地表达了对真正贤才的尊重与对权势者的冷淡。诸葛亮虽已去世,但其智慧与忠诚永存,曹操虽有权势,诗人却并不羡慕,反而强调了内心对真正道德与智慧的向往。整首诗结构紧凑,意境深远,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百姓归周老:百姓归附于周公,表明对贤明之人的认可。
  2. 三年待鲁儒:三年中,鲁儒(孔子)成为人们的依赖,象征着古代的道德与教育。
  3. 世方随日化:时代在变,日月交替,世事无常,诗人对此感到无奈。
  4. 身已要人扶:自己已感到无力,需要他人扶持,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失落。
  5. 玉几虽来晚:温公的出现虽然晚,但依然受到重视。
  6. 明堂讫授图:明堂是治理之地,象征政治理想与目标。
  7. 心知死诸葛:内心明白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不能被遗忘。
  8. 终不羡曹蜍:最终不羡慕曹操,强调对真正贤才的崇敬。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百姓归周老,三年待鲁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温公比作历史贤人,突出他的价值。
  • 典故:大量引用历史人物,增强诗歌的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贤者的崇敬与对现实的失望,反映出对道德与智慧的追求。全诗表现出一种深邃的历史意识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周老:象征贤明与仁德。
  • 鲁儒:代表儒家文化与教育。
  • 明堂:象征理想的政治治理。
  • 诸葛:智慧与忠诚的象征。
  • 曹蜍:代表权谋与世俗权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周老”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孔子
    B. 周公
    C. 诸葛亮
    D. 曹操

  2. 诗中“心知死诸葛,终不羡曹蜍”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权力的追求
    B. 对真正贤才的崇敬
    C. 对世俗生活的不满
    D. 对历史的无奈

  3. “明堂讫授图”中的“明堂”指的是什么? A. 宗教场所
    B. 政治理想的象征
    C. 学校
    D. 战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比较陈师道的《丞相温公挽词三首》与杜甫的《春望》。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但陈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苦痛。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