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居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4:01: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端居二首 其一 张耒 〔宋代〕
舍东日初上,堂南雪已消。 鸟声弄新霁,春风动柳条。 学道心未降,端居生寂寥。 佳人不可挹,芳物为无聊。 夕扉还自掩,弯月已翘翘。 黯黯长安夜,愁思怅迢迢。
白话文翻译:
东边的太阳刚刚升起,南边的雪已经融化。 鸟儿的叫声在新的晴天中回荡,春风轻轻摇动着柳枝。 我学习道义的心还未平静,独自居住感到寂寞。 美好的事物无法触及,芳香的花草也显得无趣。 傍晚时分,门扉自行关闭,弯弯的月亮已经高悬。 长安的夜晚暗淡无光,忧愁的思绪遥远而漫长。
注释:
- 舍东:指诗人居住的房屋东边。
- 堂南:房屋的南边。
- 新霁:刚放晴的天气。
- 学道:指学习儒家经典或道家思想。
- 端居:独自居住。
- 寂寥:寂寞,孤独。
- 佳人不可挹:美好的事物无法触及。
- 芳物:指花草等有香气的植物。
- 无聊:无趣,没有兴致。
- 夕扉:傍晚的门扉。
- 翘翘:高高的样子。
- 黯黯:暗淡无光。
- 长安:古代中国的首都,这里指代京城。
- 怅迢迢:忧愁的思绪遥远而漫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与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并称。张耒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耒在独自居住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孤独生活的感受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寂寞和忧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晨的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日出、雪消、鸟鸣、春风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宁静的氛围。然而,诗人的内心却并不平静,他对学道的执着与现实的孤独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中的“佳人不可挹,芳物为无聊”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法触及的无奈,这种情感在“黯黯长安夜,愁思怅迢迢”中得到了深化,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独。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简练,是一首优秀的宋代诗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舍东日初上,堂南雪已消。”:描绘了清晨的景象,太阳刚刚升起,南边的雪已经融化,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
- “鸟声弄新霁,春风动柳条。”:通过鸟声和春风的描绘,进一步增强了清晨的生机和活力。
- “学道心未降,端居生寂寥。”:表达了诗人对学道的执着,以及独自居住时的寂寞感。
- “佳人不可挹,芳物为无聊。”: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无法触及的无奈。
- “夕扉还自掩,弯月已翘翘。”:描绘了傍晚的景象,门扉自行关闭,弯弯的月亮已经高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 “黯黯长安夜,愁思怅迢迢。”:以长安的夜晚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独,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鸟声弄新霁”中的“弄”字,赋予鸟声以人的动作,生动形象。
- 对仗:如“舍东日初上,堂南雪已消”中的“东”与“南”,“日初上”与“雪已消”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在独自居住时的寂寞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展现了他的孤独和忧愁。
意象分析:
- 日初上:象征新的开始和希望。
- 雪已消:象征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到来。
- 鸟声:象征生机和活力。
- 春风:象征温暖和希望。
- 柳条:象征柔韧和生命力。
- 弯月:象征孤独和忧郁。
- 长安夜:象征繁华与寂寞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佳人不可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B. 对孤独生活的接受 C. 对学道的执着 答案:A
-
诗中的“黯黯长安夜”描绘了怎样的氛围? A. 繁华热闹 B. 宁静祥和 C. 忧郁孤独 答案:C
-
诗中的“学道心未降”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A. 平静安详 B. 寂寞孤独 C. 执着追求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同样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孤独生活的感受。
- 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诗词对比:
- 张耒的《端居二首 其一》与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孤独生活的感受,但张耒的诗更加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而黄庭坚的诗则更加注重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对理解张耒的诗歌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