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越客》

时间: 2025-01-11 19:59:05

故国波涛隔,明时已久留。

献书双阙晚,看月五陵秋。

南棹何时返,长江忆共游。

遥知钓船畔,相望在汀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越客
作者: 马戴 〔唐代〕

故国波涛隔,明时已久留。
献书双阙晚,看月五陵秋。
南棹何时返,长江忆共游。
遥知钓船畔,相望在汀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友人的关心。诗人身处遥远的地方,隔着波涛与故国相望,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虽然寄出书信到朝廷的两个阙门,但已是深秋,看着月亮照耀五陵,心中倍感惆怅。南方的小船何时才能归来?长江的水流让我想起与友人一起游玩的日子。远远地,我知道你在钓鱼的小船旁,我们在汀洲相望。

注释:

  • 故国:指诗人出生或长期生活的地方。
  • 波涛隔:波涛汹涌,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 明时:指清明的时节,或比喻光明的时代。
  • 双阙:指皇宫的两个阙门,象征着朝廷。
  • 五陵:指古代的陵墓,具体指五个著名的陵墓群。
  • 南棹:指南方的小船,棹即船桨。
  • 长江:指中国的长江,象征着流动的时间和思念。
  • 汀洲:指水边的小洲,常用来形容美丽的自然景色。

典故解析:

  • 五陵:五陵是指古代汉朝的五位皇帝的陵墓,象征着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诗人提到五陵,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故土的怀念。
  • 长江: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古往今来都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象征着流淌不息的思念和人生的旅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意象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政治动荡和战乱时期,诗人身处异乡,思念故国和朋友的情感愈发强烈。诗中流露出对故国的深情和对友人的牵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离乱与诗人的孤独。

诗歌鉴赏:

《赠越客》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友人的牵挂。开篇以“故国波涛隔”点明了诗人身处异地的孤独,波涛象征着遥远的距离和无尽的思念。在接下来的“献书双阙晚”中,诗人寄出书信,虽是为了联系友人,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感到无奈与惆怅。

“看月五陵秋”一句,诗人通过夜晚的明月,唤起对故国的回忆,五陵则是对历史的追思,象征着对旧时光的怀念。长江的水流如同时间的河流,带走了青春和朋友间的欢乐,诗人用“南棹何时返”表达了对重聚的渴望和对流逝时光的感慨。

最后一联“遥知钓船畔,相望在汀洲”,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尽管相隔千里,心却始终相系。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清新,展现了诗人对故国和友人的深厚情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故国波涛隔:表达了诗人与故国之间的距离,波涛象征着隔阂。
  2. 明时已久留:时光已久,诗人心中对故国的怀念愈发强烈。
  3. 献书双阙晚:寄书给朝廷,象征着对朝政的关心,但已是深秋,感到时光流逝。
  4. 看月五陵秋:夜晚的明月照耀着陵墓,唤起对历史和故乡的思念。
  5. 南棹何时返:渴望与友人重聚,问何时才能回到南方。
  6. 长江忆共游:长江的水流让人与过去的快乐时光相忆。
  7. 遥知钓船畔:尽管相隔遥远,诗人依然能感知友人的存在。
  8. 相望在汀洲:希望与友人在水边相见,表达了深切的友谊。

修辞手法:

  • 比喻:波涛比喻遥远的距离,长江象征流逝的时光。
  • 对仗:如“献书双阙晚,看月五陵秋”,工整而富有音乐感。
  • 意象:月亮、长江、钓船等意象交织,营造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国和友人的思念。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诗人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展现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涛:象征距离和阻隔。
  • 明月:代表思念和情感的象征。
  • 长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旅途。
  • 钓船:象征着悠闲、友谊和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南棹”指的是: A. 北方的小船
    B. 南方的小船
    C. 中间的小船
    D. 一艘大型船

  2. “看月五陵秋”中的“五陵”指的是: A. 五个著名的山峰
    B. 五个皇帝的陵墓
    C. 五个湖泊
    D. 五个城市

  3. 诗人对故国的感情是: A. 无所谓
    B. 深切思念
    C. 感到厌倦
    D. 期待回归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马戴的《赠越客》更侧重于个体的情感表达,而《登鹳雀楼》则通过壮丽的自然景观来表现壮志豪情。两首诗都融入了对故国的思念,但表达的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