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二首》
时间: 2025-01-11 19:51: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下曲二首》
作者: 马戴
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
骨销金镞在,鬓改玉关中。
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
广漠云凝惨,日斜飞霰生。
烧山搜猛兽,伏道击回兵。
风折旗竿曲,沙埋树杪平。
黄云飞旦夕,偏奏苦寒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第一首:
在北风的吹拂下,旌旗倒伏,霜雪伴随着南飞的大雁而来。夜晚里,龙城的救援急迫,清晨时分,敌人的帐篷已然被焚烧殆尽。尸骨消融,金箭已经射出,鬓发在玉关中变得苍白。回想羲轩氏(指黄帝),如今已无人再立战功。
第二首:
广阔的天空中,云层沉重而暗淡,夕阳西斜,霰雪纷飞。山中燃烧着火焰,搜寻着猛兽,伏击敌军的道路。狂风折断了旗杆,沙子埋没了树梢。黄昏时分,乌云飞舞,传来阵阵凄冷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旌旗:军旗,象征军队的标志。
- 霜霰:霜和雪,指寒冷的天气。
- 龙城:指防守的城池。
- 骨销:尸骨融化,形容战斗的惨烈。
- 鬓改:鬓发变白,表示年老或经历了艰难岁月。
- 羲轩氏:黄帝的称呼,代表古代的英勇人物。
- 曹:古代指代军队的营帐。
- 黄云:黄昏时的云彩,象征凄凉。
典故解析:
- 羲轩氏:传说中的黄帝,华夏民族的祖先。诗中提及他意在表现古代英雄的缺失,强调当代无英雄的悲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戴,字子华,唐代诗人,活跃于玄宗时期。他的诗风多以边塞和战争为题材,作品往往展现出悲壮的情怀和雄浑的气势。
创作背景:
《塞下曲》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边疆战争,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烈与士兵的艰苦,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真实感受与反思。
诗歌鉴赏:
马戴的《塞下曲二首》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艰辛,同时也流露出对英雄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第一首诗中,北风与霜雪象征着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战斗,士兵们在夜晚紧急救援,清晨却发现敌营被火焚烧,表现出一种紧迫而又无奈的战争状态。后半部分中的“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对过去英雄的渴望与对现状的无奈。
第二首诗中,广阔的天地和飞舞的黄云,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令人不禁思索战争的意义以及生死之间的无常。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烧山搜猛兽”、“伏道击回兵”,这些都反映了士兵在战斗中不断寻找机会与生存的决心。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战斗的深切感受以及对未来的忧虑,展现了战士的豪情与无奈,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旌旗倒北风,霜霰逐南鸿。”:旌旗在北风中倒伏,霜雪伴随着南方的大雁而来,暗示着战斗的艰难和环境的恶劣。
- “夜救龙城急,朝焚虏帐空。”:夜晚的救援迫在眉睫,清晨发现敌人的帐篷已被焚烧,表现了战斗的紧迫感与结果的无常。
- “骨销金镞在,鬓改玉关中。”:尸骨消融,金箭在射出,鬓发在玉关中变得苍白,描绘了战士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惨烈场景。
- “却想羲轩氏,无人尚战功。”:提到古代的英雄,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与对过去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骨销”比喻尸体的消亡,展现战争的残酷。
- 拟人:将自然现象如风、云等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较强的对称性,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写,体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英雄的追忆,表现了士兵的无奈与对未来的迷茫,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旌旗:象征军队的力量与荣耀,但在风中倒伏则显示出战争的艰难。
- 龙城:防守的城池,象征着战士们的坚守与牺牲。
- 黄云:黄昏时分的云彩,象征着战斗后的凄凉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羲轩氏”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诸葛亮
B. 黄帝
C. 李白 -
“旌旗倒北风”中的“倒”字意为:
A. 倒下
B. 反向
C. 倒退 -
下面哪一句描绘了士兵的艰难处境?
A. 骨销金镞在
B. 风折旗竿曲
C. 夜救龙城急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写边塞的壮丽与士兵的豪情。
- 高适的《别董大》: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对战斗的思考。
诗词对比:
马戴的《塞下曲》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是描绘边塞及战争的作品,但马戴更侧重于战争的惨烈与士兵的无奈,而王之涣则更突出自然景色的壮美与人生哲理。两者在意象和情感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