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怨 梦断南窗啼晓乌,新霜昨夜下庭梧。 不知帘外如珪月,还照边城到晓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梦在南窗被晨鸟的啼声打断,昨夜新霜降落在庭院中的梧桐树上。不知道帘外的月亮是否如玉珪般明亮,它是否一直照耀着边城直到天明。
注释: 字词注释:
- 梦断:梦被打断。
- 南窗:指南面的窗户。
- 啼晓乌:早晨啼叫的乌鸦。
- 新霜:刚下的霜。
- 庭梧:庭院中的梧桐树。
- 如珪月:像玉珪一样明亮的月亮。
- 边城:边疆的城池。
典故解析:
- 如珪月:珪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形状扁平,这里用来形容月亮的明亮和纯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罗邺是唐代诗人,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边城的思念和对秋夜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秋夜,诗人因思念边疆的亲人或友人而作,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抒发内心的孤寂和忧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边城的深切思念和对秋夜的感慨。首句“梦断南窗啼晓乌”,以晨鸟的啼声打断梦境,暗示了诗人夜间的孤寂和清晨的无奈。次句“新霜昨夜下庭梧”,描绘了秋夜的寒冷和庭院中的萧瑟景象。后两句“不知帘外如珪月,还照边城到晓无”,则通过月亮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对边城的无限思念,同时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关切和期盼。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梦断”和“啼晓乌”表达了诗人夜间的孤寂和清晨的无奈。
- 次句以“新霜”和“庭梧”描绘了秋夜的寒冷和庭院中的萧瑟景象。
- 后两句通过“如珪月”和“边城”寄托了诗人对边城的无限思念和对远方亲人的关切。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珪月”用玉珪比喻月亮的明亮和纯净。
- 拟人:“啼晓乌”赋予乌鸦以人的行为,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边城的深切思念和对秋夜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忧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梦断: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
- 啼晓乌:象征着清晨的到来和诗人内心的不安。
- 新霜:象征着秋夜的寒冷和萧瑟。
- 如珪月:象征着月亮的明亮和纯净,以及诗人对边城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如珪月”用来形容什么? A. 太阳 B. 月亮 C. 星星
-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思念? A. 故乡 B. 边城 C. 亲人
- 诗中的“啼晓乌”象征着什么? A. 清晨的到来 B. 夜晚的结束 C. 诗人的不安 答案: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罗邺的《秋怨》与王昌龄的《出塞》:两者都通过边疆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忧虑。
- 罗邺的《秋怨》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者都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罗邺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