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多令·何处合成愁》
时间: 2025-01-10 22:18: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白话文翻译
哪里才会产生愁苦呢?离别的人心中正是秋天的情绪。即便是芭蕉不下雨,依旧发出飕飕的声响。大家都说晚凉的天气很好,明亮的月光下,我却害怕登高望远。年岁渐长,梦中却难以安宁,花儿在空中飘荡,烟水在流淌。燕子已经飞回,客人却仍然滞留。垂柳不再缠绕裙带,漫长的路途就像系着小舟。
注释
- 何处:哪里。
- 合成愁:产生愁苦。
- 离人:指离别的人。
- 心上秋:心中感受到的秋天的情绪。
- 纵:即使,虽然。
- 芭蕉:一种植物,象征着凄凉。
- 飕飕:风吹动时的声音。
- 都道:大家都说。
- 晚凉:晚上的凉爽。
- 怕登楼:害怕登高,表现了对孤独的恐惧。
- 年事:年岁,岁数。
- 烟水流:烟雾和水流,形象地描绘出一种空灵的感觉。
- 燕辞归:燕子飞回,象征着归去。
- 客尚淹留:客人却仍然滞留,表现出对离别的留恋。
- 垂柳:垂柳象征着柔情和依依不舍。
- 漫长是系行舟:漫长的时间像是系着小舟在流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吴文英,字汝忠,号澄江,宋代著名词人,善于用词描绘细腻情感,风格清新婉约。他的诗词常常描绘离愁别绪,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此词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们离别频繁的时期,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表现内心情感,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
诗歌鉴赏
《唐多令·何处合成愁》是吴文英的代表作品之一,整首词通过细腻的自然意象反映了离别后的愁苦与孤独。开篇的“何处合成愁”直接抒发了内心的苦闷,设问引出下文,增加了情感的深度。接下来的“离人心上秋”则将个人的愁苦与季节的变化结合起来,秋天象征着凋零和思念,饱含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切怀念。
词中提到“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通过芭蕉的声音传达了内心的孤寂,即使没有雨,风也在提醒着他内心的忧伤。再到“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诗人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自己的矛盾心理:虽然外界环境宜人,却因内心的惆怅而感到无所适从。
最后几句描绘了燕子归来的情景,暗示着客人对离别的留恋,而“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则用垂柳的意象象征着留恋与不舍,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惆怅。
整首词的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秋天的清冷,又有对过往的追忆,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何处合成愁?”:探讨愁苦的来源。
- “离人心上秋。”:离别的人心中感受到秋天的情绪,象征着思念与忧伤。
-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即使没有雨声,风声也能让人心生寒意。
-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外界的美好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年岁渐长,梦中无法安息,花儿与水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燕辞归,客尚淹留。”:燕子飞回,客人却仍然滞留,表现出对离别的无奈。
-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垂柳不再缠绕,象征着留恋与不舍,行舟则暗示着人生旅途的漫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秋”比作离愁的象征。
- 拟人:芭蕉、燕子等自然元素被赋予情感。
- 对仗:上下句的平衡与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离愁别绪展开,表现了对故人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情感深沉而细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离人:象征着思念与孤独。
- 秋:代表着凋零与寂寞。
- 芭蕉:象征着清冷与忧伤。
- 明月:象征着团圆与思念。
- 燕子:象征着归去与离别。
- 垂柳:象征着柔情与依依不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何处合成愁?”中的“愁”指的是什么?
- A. 离别的痛苦
- B. 季节的变化
- C. 对未来的期待
-
诗中提到的“芭蕉”寓意是什么?
- A. 喜悦
- B. 凄凉与孤独
- C. 归乡的期待
-
“年事梦中休”中的“梦中”指的是?
- A. 现实生活
- B. 过去的回忆
- C. 美好的未来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诗词对比: 可以将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与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对比,分析二者在表现离愁别绪方面的异同。吴文英更侧重于自然意象的运用,而李清照则更多展现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吴文英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