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蛇浦桥下重送严维
作者: 刘长卿 〔唐代〕
秋风飒飒鸣条,
风月相和寂寥。
黄叶一离一别,
青山暮暮朝朝。
寒江渐出高岸,
古木犹依断桥。
明日行人已远,
空馀泪滴回潮。
白话文翻译:
在秋风中,柳条轻声吟唱,
风与月在寂静中相互映衬。
黄叶纷纷离去,唤起离别的愁绪,
青山在日出日落间反复出现。
寒江渐渐从高岸流出,
古老的树木仍矗立在断桥旁。
明天的行人已经远去,
只留下我独自的泪水滴落在潮水上。
注释:
- 飒飒: 形容秋风吹动的声音,轻快而清脆。
- 鸣条: 柳条在风中摇曳发出的声音。
- 风月: 指自然景色,风和月亮的交融。
- 离: 离开,分别。
- 别: 离别,告别。
- 渐出: 逐渐流出,指江水从高处流下。
- 高岸: 高高的岸边。
- 古木: 古老的树木。
- 依: 靠着,依偎。
- 断桥: 破损的桥,象征着不再完整的关系。
- 空馀: 剩下,留下的。
- 回潮: 潮水的回流,象征着情感的反复。
典故解析:
本诗中未涉及特定历史典故,但诗中的意象反映了唐代诗人对自然和离别的深刻感受,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情感,刘长卿在此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伯龙,唐代诗人,号称“诗宗”,以写景抒怀见长,作品多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晚秋,可能是作者送别友人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社会环境方面,唐代政治较为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相对富裕,诗人们常借景抒情。
诗歌鉴赏:
《蛇浦桥下重送严维》是一首充满秋日情思的送别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与离别时的惆怅。首句“秋风飒飒鸣条”以生动的声音描绘了秋风的到来,仿佛让读者感受到那份清冷与寂寥。接下来的“风月相和寂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孤寂,使人感受到即使风月共存,却还是无法驱散心中的忧伤。
诗中“黄叶一离一别”一句,直接将自然景象与离别情感融为一体,黄叶象征着即将逝去的青春与友情,而青山的“暮暮朝朝”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自然。在这种背景下,寒江与古木的描写,既表现了无情的自然,也暗含着人事的无常。
最后两句“明日行人已远,空馀泪滴回潮”更是情感的高潮,明日行人即将远去,留下的只有孤独的泪水,象征着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过往时光的怀念。这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深刻地表达了人间情感的复杂与脆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风飒飒鸣条: 描绘秋天的风声,伴随着柳条的轻声。
- 风月相和寂寥: 自然的美妙却也让人感到孤独。
- 黄叶一离一别: 离别的愁绪如同秋叶一般飘落。
- 青山暮暮朝朝: 反复出现的青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寒江渐出高岸: 描写寒江流出高岸,暗示着离别的无情。
- 古木犹依断桥: 古老的树木依旧在,象征着过去的记忆。
- 明日行人已远: 明天行人将离去,暗示着分别的来临。
- 空馀泪滴回潮: 只剩下泪水,象征着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 拟人: 描述风和月的和谐,以增强情感色彩。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离别的愁苦与对友人的思念,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 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黄叶: 象征着离别、失去与怀旧。
- 青山: 代表着永恒与不变,反衬人事的变化。
- 寒江: 寒冷的水流象征着孤独和时间的冷漠。
- 古木: 象征着记忆与过去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象主要是哪个季节?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
诗中“黄叶”象征什么?
- A. 富贵
- B. 离别
- C. 快乐
- D. 成长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思念
- C. 愤怒
- D. 宁静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的《忆秦娥·娄山关》
诗词对比:
- 刘长卿与王维的送别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运用淡远的自然意象,而刘长卿则通过直白的情感表达,让人感受到更直接的孤独与惆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鉴赏辞典》
- 《诗词格律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