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七坐道场三奉诏》

时间: 2025-02-04 15:42:50

七坐道场三奉诏。

空花水月何时了。

小玉声中曾悟道。

真堪笑。

从来漫得儿孙好。

辩涌海潮声浩浩。

明如皓月当空照。

飞锡西归云杳渺。

巴猿啸。

大家唱起还乡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七坐道场三奉诏
无际道人 〔宋代〕

七坐道场三奉诏。空花水月何时了。
小玉声中曾悟道。真堪笑。
从来漫得儿孙好。辩涌海潮声浩浩。
明如皓月当空照。飞锡西归云杳渺。
巴猿啸。大家唱起还乡调。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述了作者在道场坐禅时的感悟与思考,提到道教的空灵与无常。对于世间的琐事,作者以轻松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透露出对家族后代的期望。词中把海潮的声音与明月的光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最后以“大家唱起还乡调”收尾,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属感。


注释:

  1. 七坐道场:指道教的修行场所,通常是坐禅的地方。
  2. 三奉诏:可能指三次奉上上天的圣旨,表达一种神圣的责任感。
  3. 空花水月:佛教用语,意指世间事物如花水月般虚幻无常。
  4. 小玉声:可能指某种乐器的声音,象征着道理的领悟。
  5. 飞锡:指道士使用的锡杖,象征修行者的身份。
  6. 巴猿啸:指猿猴在巴山啼叫,常用来营造一种自然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无际道人是宋代一位著名的道士,专注于道教的修行和哲学思想。他的作品多关注自然、人生和修行的体悟。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道教盛行的时代,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道教文化的推崇和对个人修行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词通过道教的视角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修行的意义。开头以“七坐道场三奉诏”点明了作者的修行身份,接着“空花水月何时了”则引入了对世事虚幻的思考。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仿佛在说,世间的繁杂与痛苦都是短暂的,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小玉声中悟道的经历不仅是个人的领悟,也可以看作是对道教哲理的深刻反思。

词中提到的“辩涌海潮声浩浩”,以海潮的声音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涌动,形成与“明如皓月当空照”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展示出一种动态与静态的和谐统一。最后的“大家唱起还乡调”,则是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表达了一种归属感和对家庭的珍视。在整体上,整首词既有深邃的哲理,也不失生活的温情,体现了道教思想的精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坐道场三奉诏:道士在道场静坐修行,并接受来自上天的三道诏旨,表明了修行的严肃性。
  2. 空花水月何时了:感叹世间的虚幻,时间的流逝与无常。
  3. 小玉声中曾悟道:在音乐声中感悟道理,体现了自然与修行的结合。
  4. 真堪笑:对世事的轻蔑与嘲讽,反映了作者的超然态度。
  5. 从来漫得儿孙好:对后代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安宁喜乐。
  6. 辩涌海潮声浩浩:感受自然的力量,象征生命的波动与变化。
  7. 明如皓月当空照:宁静的夜空,明亮的月光,象征着内心的清净。
  8. 飞锡西归云杳渺:道士的归去,象征着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9. 巴猿啸:自然的呼唤,暗示着人与自然的联系。
  10. 大家唱起还乡调: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表现出对家族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比作“空花水月”,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无常。
  • 对仗:如“明如皓月”和“辩涌海潮”,形成了对称的美感。
  • 拟人:海潮的声音被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道教的哲理,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内心的追求,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故乡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空花水月:象征虚幻与无常。
  • 小玉声:音乐象征着灵感与领悟。
  • 海潮:象征生命的力量与波动。
  • 皓月:宁静与清明的象征。
  • 巴猿:自然的呼唤与生命的气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空花水月”主要指什么?
    A. 现实生活
    B. 虚幻无常
    C. 快乐时光
    D. 自然景观

  2. 作者在词中通过什么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A. 皓月
    B. 海潮
    C. 还乡调
    D. 雨声

  3. “飞锡西归云杳渺”中的“飞锡”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道士的锡杖
    C. 一种自然现象
    D. 云彩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夜泊牛津》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无际道人的《渔家傲》和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侧重于道教的哲理与自然的和谐,后者则表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宋词选》
  2. 《道教文化与诗词》
  3.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