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孤亭万竹中,危坐自生风。
近与山光合,遥连野气通。
鸟啼深不见,泉响静偏聪。
束帛休相污,先生道未穷。
白话文翻译
孤零的亭子坐落在万竹之中,危险地坐着自生微风。
靠近山光融为一体,远远与野外的气息相连。
鸟儿在深处啼叫,看不见它的身影,泉水的声音在静谧中显得格外清晰。
束起衣服,别让它沾污,先生的道理仍未探究穷尽。
注释
- 孤亭:孤独的亭子,指环境幽静、偏僻。
- 万竹:形容竹子非常多,营造出一种浓郁的自然气息。
- 危坐:形容坐姿不稳,或暗含一种孤独和内心的不安。
- 山光:山的光影,指山的美景。
- 野气:自然之气,指田野、山林中的气息。
- 鸟啼:鸟儿的鸣叫声,传达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泉响:泉水流动的声音,暗示宁静和清澈。
- 束帛:束起衣服,表示不让衣物沾污。
- 先生道:指的是儒家或道家的学问,表达对知识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揭傒斯,元代诗人,字子华,号思庵,江苏人。其作品多以山水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揭傒斯的诗作常常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态度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揭傒斯隐居于永丰的时期,表达了他在自然环境中的思考与感悟。在竹林中独坐,体现出他对清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感悟和哲理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寄题永丰刘氏暖翠亭 其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安宁的渴望。开篇“孤亭万竹中,危坐自生风”,展现出诗人独自一人坐在亭子里的孤独感,同时也传达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紧接着,诗人描绘了亭子附近的自然景色,“近与山光合,遥连野气通”,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表现得十分和谐,似乎人和自然在此刻形成了一种共鸣。
诗中“鸟啼深不见,泉响静偏聪”则通过声音的对比,传达出一种深邃的宁静。鸟儿的叫声虽在,却无法见到其身影,反而是泉水的流动声在寂静中更加清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静谧与思考。最后一句“束帛休相污,先生道未穷”则是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强调保持内心的纯净,不被外物所污染,进一步引申了对哲理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体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思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孤亭万竹中:孤独的亭子被无数竹子围绕,营造出幽静的环境。
- 危坐自生风:诗人坐得不稳,似乎孤独而又自由,微风自来,象征着一种自在的心态。
- 近与山光合:亭子靠近山光,山的光影与亭子融为一体,表现出自然的美好。
- 遥连野气通:远处的自然气息与此处相连,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鸟啼深不见:鸟在深处鸣叫,却看不见它的身影,传达出一种隐秘而宁静的氛围。
- 泉响静偏聪:泉水流动的声音在静谧中显得格外清晰,强调了内心的听觉感受。
- 束帛休相污:束起衣服,避免沾污,象征着对生活的简约和内心的纯净。
- 先生道未穷:对知识和哲理的追求永无止境,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亭”比喻诗人的孤独状态,与自然的和谐美。
- 拟人:泉水的声音被描述得“偏聪”,赋予了泉水灵性。
- 对仗:如“鸟啼深不见,泉响静偏聪”,形成了优美的音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知识与哲理的探索,体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亭:象征孤独与独立思考。
- 万竹:体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 鸟啼:象征生活的声音和生命的脆弱。
- 泉响:传达自然的宁静与清澈。
- 束帛:象征内心的纯净与自我约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孤亭万竹中”中的“万竹”指的是什么?
- A. 许多的松树
- B. 许多的竹子
- C. 许多的花
- D. 许多的草
-
“泉响静偏聪”的意思是:
- A. 泉水的声音很大
- B. 泉水的声音很清晰
- C. 泉水的声音很小
- D. 泉水的声音很嘈杂
答案
- C. 元代
- B. 许多的竹子
- B. 泉水的声音很清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山中送别》 王维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和孤独的心情,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山中送别》王维:通过山水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题与《寄题永丰刘氏暖翠亭 其一》有相似之处,但侧重于离别之情。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揭傒斯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美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