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二 和天久雨》

时间: 2025-02-04 17:19:00

丧乱来来少睡眠。

□□□榻又留连。

那堪又下潇潇雨,可奈无秋薄薄田。

□□□,□残年。

眼前戈戟尚森然。

得他真个风云手,不信人间有漏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其二 和天久雨
丧乱来来少睡眠。榻又留连。
那堪又下潇潇雨,可奈无秋薄薄田。
残年。眼前戈戟尚森然。
得他真个风云手,不信人间有漏天。

白话文翻译:

这段时间乱世纷纷扰扰,让我难以入眠;床榻上也是留连不舍。
这样的天气又下起了细雨,真是无奈,秋天的田地也显得稀薄。
年岁已晚,眼前依然是戈戟林立的景象。
我想得到他真正的风云之手,却不敢相信人间竟然有这样的漏天。

注释:

  • 丧乱:指社会动乱,战乱的局面。
  • :床。
  • 潇潇雨:形容雨下得细而柔。
  • 薄薄田:指秋季时田地稀薄,缺乏丰盈的样子。
  • 戈戟:古代兵器,象征战争和动乱。
  • 风云手:比喻有能力掌控局势的人。
  • 漏天:指天上漏雨,形容天气不稳定。

典故解析:

“风云手”在古代常用来形容能够影响时局的杰出人物,出自多部古典文学作品,象征着政治和军事能力的结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俊民,金朝诗人,以其豪放的风格和对社会动乱的敏感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个人的无奈。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金朝动乱时期,社会矛盾激烈,诗人通过个人的感受,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混乱和无奈,同时表达了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现状的不满。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 其二 和天久雨》是李俊民在动乱时代对个人感受的深刻表达。诗中通过描写细雨和稀薄的田地,传达出一种无奈和悲凉的情绪。开头的“丧乱来来少睡眠”即直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暗示着动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而后“榻又留连”则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尽管现实却让他难以安睡。

“那堪又下潇潇雨”一句,细雨的描绘不仅营造了忧伤的氛围,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愁苦。接下来的“可奈无秋薄薄田”则更进一步,展现了社会动乱带来的生活困顿,田地的贫瘠象征着丰收的希望破灭,进一步深化了诗中的无奈感。

最后两句提到“眼前戈戟尚森然”,戈戟的存在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战争工具,更是社会现状的象征。诗的结尾“得他真个风云手,不信人间有漏天”带有一种渴望与怀疑的复杂情感。诗人期待能够改变现状的人物出现,但又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感到无力。

诗词解析:

逐句分析:

  1. 丧乱来来少睡眠:反映社会动乱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难以入眠。
  2. 榻又留连:表达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与留恋。
  3. 那堪又下潇潇雨:细雨加深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4. 可奈无秋薄薄田:描绘出一个因动乱而荒废的现实,田地无丰收。
  5. 残年:暗示年岁已晚,感慨生命的流逝。
  6. 眼前戈戟尚森然:战争的气息依然弥漫,社会动荡不安。
  7. 得他真个风云手:渴望能有改变局势的英雄出现。
  8. 不信人间有漏天:对现实的怀疑,感叹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明显的对仗,如“丧乱”与“少睡眠”、“榻”与“留连”。
  • 比喻:将“戈戟”比喻为战争的象征,增强了诗的情感力量。
  • 拟人:细雨被赋予了情感,使其成为诗人内心感受的象征。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社会动乱与个人命运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和对无奈现实的深刻感受。诗中情感深沉,抒发了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对未来的迷茫与失落。

意象分析:

  • :象征愁苦和无奈,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
  • 薄田:象征贫瘠的生活和社会的动荡。
  • 戈戟:象征战争与不安的社会环境。
  • 风云手:象征有能力改变局势的人物,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丧乱来来少睡眠”中“丧乱”指的是什么?
    A. 失去的亲人
    B. 社会动乱
    C. 个人的失落

  2. 诗中“薄薄田”象征什么?
    A. 丰收的希望
    B. 贫瘠的生活
    C. 个人的悲惨命运

  3. “风云手”指代什么?
    A. 战争将领
    B. 能够改变局势的人
    C. 天气变化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社会动乱的感慨与个人命运的思考。杜甫的作品更为悲壮,强调了国家的破败,而李俊民则更注重个人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渴望。

参考资料:

  • 《金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俊民与金朝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