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丛花》

时间: 2024-09-19 21:24:06

伤春时候一凭阑。

何况别离难。

东风只解催人去,也不道、莺老花残。

青笺未约,红绡忍泪,无计锁征鞍。

宝钗瑶钿一时闲。

此恨苦天慳。

如今直恁抛人去,也不念、人瘦衣宽。

归来忍见,重楼淡月,依旧五更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伤春时候一凭阑。何况别离难。
东风只解催人去,也不道莺老花残。
青笺未约,红绡忍泪,无计锁征鞍。
宝钗瑶钿一时闲。此恨苦天慳。
如今直恁抛人去,也不念人瘦衣宽。
归来忍见,重楼淡月,依旧五更寒。

白话文翻译:

在春天伤感的时节,我倚着栏杆;更何况离别是那么艰难。
东风只知道催促人离去,却不知黄莺已老花已残。
青笺上未曾约定,红绡上忍不住泪水,无法锁住征鞍。
宝钗和瑶钿一时无事可做,这份怨恨令人觉得上天无情。
如今就这样将我抛弃,也不想念我身形消瘦衣服宽松。
归来时忍见那重楼淡淡的月光,依旧是五更的寒冷。

注释:

字词注释:

  • 伤春:伤感春天,常指春天的离愁别绪。
  • 凭阑:倚靠栏杆。
  • 东风:春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但在这里是催促离别的象征。
  • 青笺:青色的书信纸,象征着书信未寄。
  • 红绡:细腻的红色绸缎,象征着泪水和情感的流露。
  • 宝钗瑶钿:指贵重的首饰,象征着闲暇和无所事事。
  • 重楼淡月:高楼上淡淡的月光,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典故解析:

  • 莺老花残:常用来形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暗示离别的苦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垓,宋代诗人,其作品常带有浓厚的感伤情怀,善于描绘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一丛花》创作于春天,正值离别之际,诗人通过对春天的伤感描写,表达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惆怅。

诗歌鉴赏:

《一丛花》是一首典型的表达离愁别绪的诗作。诗中通过“伤春”这一意象,传达出浓重的伤感之情。春天本应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伤感的代名词。诗中提到的“东风”不仅代表了春天的来临,更象征着离别的催促。诗人用“莺老花残”来形容时光的无情,暗示着生命的流逝和美好的逝去。接下来的“青笺未约,红绡忍泪”让人感受到对未尽情谊的哀伤与对离别的无奈。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匠心:“宝钗瑶钿”不仅描绘了奢华的生活,更透出一种孤独的闲适,反衬出内心的苦闷。最后的“重楼淡月,依旧五更寒”则将这种离愁深化到了对未来的无望和对当下的无奈,这种情感的积累使得整首诗在结尾时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伤春时候一凭阑:在春天的伤感时刻,诗人倚靠着栏杆,显得孤独。
  • 何况别离难:离别的痛苦更使得心情沉重。
  • 东风只解催人去:春风只懂得催人离去,却不懂得伤感。
  • 也不道莺老花残:东风无情,未曾提及黄莺已老、花已凋谢的悲凉。
  • 青笺未约,红绡忍泪:书信未寄,红绡上留下了泪水,表现出对离别的无奈。
  • 无计锁征鞍:无计可施,无法将离去的征马锁住。
  • 宝钗瑶钿一时闲:奢华的首饰此刻显得无所事事,反映出内心的空虚。
  • 此恨苦天慳:这份怨恨让人觉得天公太过无情。
  • 如今直恁抛人去:如今被抛弃,显得无情。
  • 也不念人瘦衣宽:不曾想念我容颜消瘦、衣服宽松的窘迫。
  • 归来忍见:归来时难以面对。
  • 重楼淡月:高楼上淡淡的月光,显出清冷的氛围。
  • 依旧五更寒:依然是五更时分的寒冷,象征着孤独与无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东风只解催人去”,通过春风的拟人化描绘情感。
  • 对仗:例如“青笺未约,红绡忍泪”,增强了诗的音韵和对称美。
  • 意象:如“重楼淡月”,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春天的伤感,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命与希望,但在此处却是离别的背景。
  • 东风: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情。
  • 青笺和红绡:代表未寄出的情感与流泪的心情。
  • 重楼与淡月:象征孤独和凄凉的境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青笺”指的是什么? A. 书信纸
    B. 诗歌
    C. 画卷

  2. “东风只解催人去”这句中的“东风”象征什么? A. 冬天的寒冷
    B. 春天的到来
    C. 离别的催促

  3. 诗中的“重楼淡月”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A. 温暖
    B. 热闹
    C. 寂静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现了对离愁的细腻描写,但在风格上更显女性的柔情与细腻,而程垓的《一丛花》则更突出离别的苦闷与无奈,反映出更深层次的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