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张倅》

时间: 2025-01-24 10:15:22

满襟霁月皎无尘,爱客宁嫌客过频。

倚竹题诗惊思妙,傍花寻柳见情真。

如今南浦伤行客,此处西湖有主人。

与着三年端的约,孤山同访早梅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襟霁月皎无尘,
爱客宁嫌客过频。
倚竹题诗惊思妙,
傍花寻柳见情真。
如今南浦伤行客,
此处西湖有主人。
与着三年端的约,
孤山同访早梅春。

白话文翻译:

满怀皎洁的月光,清澈无尘;
我爱客人,宁愿不嫌他来往频繁。
倚靠竹子题写诗句,惊叹其中的妙思;
在花丛柳边寻觅,看到真挚的情感。
如今南浦的行客令人伤感,
而此处的西湖,主人在此欢聚。
我们曾约定三年后再相聚,
孤山上共赏早梅的春天。

注释:

字词注释:

  • 霁月:指晴朗明亮的月光。
  • 倚竹:倚靠竹子,指写诗或作画的场景。
  • 南浦:指南方的渡口或岸边,这里暗指离别之地。
  • 孤山:西湖中的一座小山,常被用作游览和赏梅的地点。

典故解析:

  • 南浦:古代文人常用“南浦”作为离别的象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孤山:在《山水诗》中,孤山常被描绘为清幽雅致的地方,象征着高洁的情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姚勉,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情感细腻,常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兼具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送别友人张倅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以及对重聚的期待。南浦象征离愁,西湖则是诗人心灵的归宿,透露出浓厚的友情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送别张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开篇“满襟霁月皎无尘”,描绘了一个宁静而优美的夜晚,象征着诗人心中清澈的情感。接着,“爱客宁嫌客过频”,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热情接待,尽管客人频繁到访,他也不觉得厌烦。他以“倚竹题诗”的动作,表现出他在此时此刻的欣喜与思考。

“傍花寻柳见情真”一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起在春日里游玩的情景,花柳相伴,情谊真挚。接下来的“如今南浦伤行客”,则转向对离别的感伤,诗人把自己与友人的身处对立,南浦成了伤感的代名词。而“此处西湖有主人”则强调了诗人依然留在西湖,享受着属于他们的时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两句,诗人提到“三年端的约”,显示出对未来重聚的期待与坚定,孤山的梅花象征着新的开始与希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友情的美好与离别的伤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满襟霁月皎无尘:描绘了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诗人内心的清澈宁静。
  2. 爱客宁嫌客过频:诗人热爱来访的朋友,宁愿他常来,不会感到厌烦。
  3. 倚竹题诗惊思妙:在竹子旁写诗,感受其中的美妙与灵感。
  4. 傍花寻柳见情真:在花丛和柳树旁寻觅真实的情感,体现自然与情感的交融。
  5. 如今南浦伤行客:提到南浦,传达对离别的伤感。
  6. 此处西湖有主人:在西湖的环境中,诗人仍然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享受宁静。
  7. 与着三年端的约:提到与朋友的约定,强调重聚的期待。
  8. 孤山同访早梅春:孤山的梅花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暗示重聚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倚竹题诗”和“傍花寻柳”,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 比喻: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意象:如月、竹、花、柳等,构成了清新自然的画面。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离别的伤感,同时也展现了对未来重聚的期待,情感真挚,意象丰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霁月:象征清澈与宁静。
  • :象征高洁与文雅。
  • 花柳:象征春天的生机与美好。
  • 南浦:象征离愁与思念。
  • 孤山:象征独立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以下哪一句表达了对朋友的热爱?

    • A. 满襟霁月皎无尘
    • B. 爱客宁嫌客过频
    • C. 此处西湖有主人
  2. “南浦”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友情
    • B. 离愁
    • C. 春天
  3. 诗中提到的“孤山”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希望
    • C. 悲伤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王维
  • 《山中送别》 王之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友人》中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离别与思念,但更侧重于自然的描绘与孤独的感受。姚勉的作品则更强调友情的温暖与未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