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泊汉阳渡》

时间: 2025-04-28 14:47:25

落月临古渡,武昌城未开。

残灯明市井,晓色辨楼台。

云自苍梧去,水从嶓冢来。

芳洲号鹦鹉,用记祢生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月临古渡,武昌城未开。
残灯明市井,晓色辨楼台。
云自苍梧去,水从嶓冢来。
芳洲号鹦鹉,用记祢生才。

白话文翻译:

月亮落下,映照着古老的渡口,武昌城还没有醒来。
残留的灯光照亮了市井,晨曦中可以辨认出楼台的轮廓。
云彩从苍梧山飘去,河水从嶓冢山流来。
芳洲上有鹦鹉的叫声,用来记住祢生的才华。

注释:

  • 落月:落下的月亮,指夜晚的景象。
  • 古渡:古老的渡口。
  • 武昌城:指的是当时的武昌城,地理位置重要。
  • 市井:市街、市场。
  • 晓色:晨曦,早晨的光亮。
  • 云自苍梧去:云彩从苍梧山飘来,苍梧山位于今湖南省。
  • 水从嶓冢来:水流从嶓冢山来,嶓冢山位于今湖北省。
  • 芳洲:香气四溢的洲滩。
  • 号鹦鹉:鹦鹉的叫声,似乎在呼唤。
  • 祢生:祢生,意指古代的才子,可能指代某个有名的诗人或历史人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贞白,唐代诗人,字元方,号贞白,祖籍湖北,生平事迹较少,但诗歌成就颇高,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本诗描绘了晨曦中的渡口景象,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晓泊汉阳渡》创作于唐代,正值王贞白游历湖北期间,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细腻描绘了古渡、残灯、晨曦等意象,展现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诗歌鉴赏:

王贞白的《晓泊汉阳渡》是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作。全诗通过对月光、灯光、云水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清新的早晨景象。诗的开篇“落月临古渡”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古渡场景,月光洒落,映照着渡口,给人以一种静谧的感觉。接下来的“武昌城未开”则暗示了晨曦的来临,武昌城的黑暗象征着夜晚的结束,预示着新一天的到来。

“残灯明市井,晓色辨楼台”两句,通过灯光与晨色对比,描绘了市井生活的气息与清晨的宁静。此时,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残灯依旧在闪烁,给人一种温暖而又孤独的感觉。

“云自苍梧去,水从嶓冢来”,这两句则将视野扩展到自然景观中,云彩与水流的动态描绘,给人以辽阔之感,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时间的推移。而最后一句“芳洲号鹦鹉,用记祢生才”则将主题引向诗意的传承与记忆,鹦鹉的叫声似乎在唤醒人们对才华的珍视与追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的渲染,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优雅的自然美,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落月临古渡:落下的月光洒在古老的渡口,渲染了宁静的氛围。
  2. 武昌城未开:武昌城还未苏醒,暗示清晨的宁静。
  3. 残灯明市井:市井中残留的灯光,显示出夜晚的余晖,营造出一种温馨的感觉。
  4. 晓色辨楼台:晨光中可以辨认出楼台的轮廓,既有视觉的清晰感,也暗示了新一天的开始。
  5. 云自苍梧去:云彩从苍梧山飘来,带有一种远方的呼唤。
  6. 水从嶓冢来:水流从嶓冢山而来,展现了自然的流动和时光的流逝。
  7. 芳洲号鹦鹉:芳香的洲滩上,鹦鹉叫声清脆,增添了生动的气息。
  8. 用记祢生才:鹦鹉的叫声提醒人们记住才子祢生,体现了对才华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落月”、“残灯”等意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拟人:云彩与水流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景物生动。
  • 对仗:如“云自苍梧去,水从嶓冢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晨景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才华的尊重。主题围绕着宁静、清新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落月:象征宁静与思考。
  2. 古渡:代表历史与回忆。
  3. 残灯:温暖与孤独的交织。
  4. 晓色:新生与希望。
  5. 云水:自然的流动与生命的延续。
  6. 芳洲:美好的记忆与才华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古渡是指哪个地方?

    • A. 武昌
    • B. 苍梧
    • C. 嶓冢
    • D. 汉阳
  2. 填空题:诗中“云自苍梧去,水从__来”。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残灯”代表的是白天的光亮。(对/错)

答案:

  1. D. 汉阳
  2. 嶓冢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夜喜雨》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贞白的《晓泊汉阳渡》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均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象,但王贞白更注重自然与生活的结合,而李白则更突出了个人情感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王贞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