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枕》

时间: 2024-09-19 21:29:00

表里通明不假雕,冷于春雪白于瑶。

朝来送在凉床上,只怕风吹日炙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膏枕
作者: 薛逢 〔唐代〕

表里通明不假雕,
冷于春雪白于瑶。
朝来送在凉床上,
只怕风吹日炙销。

白话文翻译

这枕头内外光滑透亮,并不需要雕琢,
它的冰冷如同春天的雪,洁白如同美玉。
早晨送来时放在凉床上,
只怕风吹和阳光照射会把它融化。

注释

  • 表里通明:内外都光滑明亮。
  • 不假雕:无需雕刻,强调其自然之美。
  • 白于瑶:比美玉还要洁白,瑶指美玉。
  • 凉床:指气温较低的床,适合夏季使用。
  • 风吹日炙销:指风吹和日晒会使其变质或融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逢(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常常描绘自然和生活中细腻的情感。他的作品表现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创作背景

《石膏枕》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借助石膏枕表达对生活中简单而美好事物的欣赏,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环境的感受与思考。

诗歌鉴赏

《石膏枕》通过对一件日常用品——石膏枕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细节的敏感。诗中使用了“表里通明不假雕”的描写,强调了石膏枕的纯净与自然,体现了诗人对人工雕琢的拒绝,提倡一种清新素雅的生活态度。

“冷于春雪白于瑶”,通过比喻,诗人将石膏枕的冷清和洁白与自然界的春雪和美玉相提并论,突显了其清爽的特性,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感受。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也让人感受到一种高洁的情趣。

最后两句“朝来送在凉床上,只怕风吹日炙销”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脆弱的心情。尽管石膏枕如此美丽,但却又容易被外界的风吹和日晒所侵蚀,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易逝和珍贵。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物品的描写,更是一种对自然美、生活态度的深刻反思,展示了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敏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表里通明不假雕:表达了石膏枕的光滑透亮,突显其自然的美感。
  • 冷于春雪白于瑶:通过比喻,形象地描述了石膏枕的冷与白,增强了诗的意象。
  • 朝来送在凉床上:描绘了早晨的宁静与清新,暗示了生活的小确幸。
  • 只怕风吹日炙销:表现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带有一丝惋惜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膏枕与春雪、瑶相比,增强了形象感。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虽然没有明显的拟人,但通过描写自然现象(风和日)给人以生动的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细节的珍视,表现了对美好事物脆弱性的敏感与惋惜,传达了诗人的生活哲学和情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膏枕:象征着自然的纯粹与美好。
  • 春雪:代表清新与宁静。
  • :象征着珍贵与美丽。
  • 凉床:暗示舒适与安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冷于春雪白于瑶”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石膏枕的颜色和温度
    • b) 诗人的心情
    • c) 夏天的炎热
  2. 诗中的“只怕风吹日炙销”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b) 对生活的无奈
    • c) 对风的恐惧
  3. 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
    • b) 比喻
    • c) 对仗

答案

  1. a) 石膏枕的颜色和温度
  2. a) 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3. b) 比喻,c) 对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思考。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自然与人事的联系。

诗词对比

  • 薛逢的《石膏枕》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关注自然之美,但薛逢更侧重于物品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景色的宏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