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

时间: 2025-01-09 10:00:35

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

传声却报边无事,自是官军入抄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狼烟
三道狼烟过碛来,
受降城上探旗开。
传声却报边无事,
自是官军入抄回。

白话文翻译:

三道狼烟在沙石地带升起,
受降城上分别探出旗帜。
传来的消息却说边境安宁,
实际上是官军已经返回进行了抢掠。

注释:

  • 狼烟:指战斗时用火炬点燃的烟,表示报警或传递消息。
  • 过碛:过沙石地带,这里指的是环境的艰难。
  • 受降城:指接受投降的城镇。
  • 探旗:探出信号旗,表示消息的传递。
  • 传声:传递消息。
  • 边无事:说边境没有事。
  • 官军:官方军队。
  • 抄回:指从敌人处抢掠回来。

典故解析:

“狼烟”作为古代战争中的重要信号,通常用于传递战事信息,具有强烈的战斗色彩。这里的“狼烟”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描述,更是对当时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隐喻。受降城的设立与狼烟的升起,反映出当时边境局势的不安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薛逢,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以写边塞诗闻名,作品多反映战争的残酷与士兵的辛劳,其风格简练而富有力量。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边境战争频繁时期。诗人通过描写狼烟与受降城,反映出战斗的紧迫和士兵的心态,同时也揭示了官方对于战事的掩盖与真实的反差。

诗歌鉴赏:

《狼烟》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唐代边塞战事的复杂情形。开头的“三道狼烟”给人以紧迫感,仿佛瞬间带我们进入了战场的氛围,令人心生恐惧。接着“受降城上探旗开”,这一句话不仅描绘了战争中的信号传递,也展现了士兵的期待与不安。随后“传声却报边无事”则揭示了官方对战事的隐瞒与士兵的无奈,形成强烈的反差,令人感到悲凉与无力。最后一句“自是官军入抄回”则将战事的真实面目展现出来,官军的回归并非胜利,而是对资源的掠夺,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对战争的反思与对民众困境的关怀,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引发读者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道狼烟过碛来:描述狼烟升起,暗示战斗的发生,给人以紧迫感。
  2. 受降城上探旗开:受降城作为战事的前沿,探出信号旗,传递信息,体现了对局势的关注。
  3. 传声却报边无事:传来的消息却是边境平静,形成了与真实状况的对比,反映出官府的隐瞒。
  4. 自是官军入抄回:暗示官军的进出并非为了维护和平,而是为了掠夺,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本质。

修辞手法:

  • 比喻:狼烟比喻战斗的紧急与残酷。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反讽:对官方消息的传递进行反讽,揭示了战争的真实与虚假的对立。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边境战事,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对真相的渴望。诗人在展现战争现实时,流露出对人们苦难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狼烟:象征战争和危机。
  • 受降城:象征战场和政治斗争。
  • 探旗:象征信息的传递与希望。
  • 官军:象征权力与掠夺。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直观的战争含义,还隐含了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狼烟”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斗
    C. 安宁

  2. 诗中提到的“受降城”主要用来表示什么?
    A. 城镇的繁荣
    B. 战争的前沿
    C. 人民的安居

  3. “传声却报边无事”反映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幸福
    B. 失望与无奈
    C. 平静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描写边塞生活与战斗的诗作,情感深刻。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表现边塞的艰辛与士人情怀。

诗词对比:

  • 薛逢《狼烟》与王之涣《登鹳雀楼》:前者聚焦于战争的残酷,后者则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二者在主题与情感表达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经典唐诗选集,包含众多诗人作品。
  • 《诗经》: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提供背景文化参考。

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狼烟》这首诗的情感与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