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献晏公挽辞三首 其一》

时间: 2025-01-27 04:02:40

文章晋康乐,经术汉公孙。

旧秩疑丞贵,前功保傅尊。

传呼犹在耳,会哭已填门。

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元献晏公挽辞三首 其一
作者: 王安石

文章晋康乐,经术汉公孙。
旧秩疑丞贵,前功保傅尊。
传呼犹在耳,会哭已填门。
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

白话文翻译:

这是对晏公的悼念诗。诗中提到文章的成就如同晋代的康乐,政治和经济的才能如同汉代的公孙弘。曾经的官位令人怀疑,但是他的功绩让人尊敬。耳边仿佛还能听到他的呼唤,哀悼的声音已经填满了大门。城南的道路上萧瑟冷清,鼓声传上了高原。

注释:

  • 康乐:指晋代的康乐,代表着美好的政治环境。
  • 公孙:汉代的公孙弘,以其才学和政治能力著称。
  • 旧秩:指曾经的官位。
  • 保傅尊:暗示保护和尊重的意思。
  • 传呼:指传达的声音。
  • 萧瑟:形容环境的凄凉。
  • 鸣笳:用笳声表示哀悼。

典故解析:

  • 晋康乐:晋朝的康乐是指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乐的景象,常用来比喻理想的政治状态。
  • 汉公孙:公孙弘是汉代的名臣,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政治能力被后人所铭记,是古代士人追求的榜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在政治上推动改革,文学上致力于诗词的创新,风格严谨,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王安石悼念晏公之际,表达了对晏公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才德的赞美。晏公可能是王安石的朋友或同僚,其去世让诗人感到痛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士人的尊重与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晏公的悼念,展现了王安石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其政治才能的赞赏。诗的开头通过“文章晋康乐,经术汉公孙”将晏公的才华与历史名臣进行比较,体现出其非凡的才学和对国家的贡献。接着用“旧秩疑丞贵,前功保傅尊”表达了对晏公曾任职务的怀疑及其过去所作的贡献所带来的尊重,显示出诗人对社会地位和个人价值的思考。后面“传呼犹在耳,会哭已填门”更是传达出失去亲友的痛苦,哀悼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最后“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通过描绘环境的萧条与哀乐的笳声,将情感推向高潮,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悲凉与庄重。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文章晋康乐:形容晏公的文章才华如同晋代的康乐,意在赞美其文学成就。
    2. 经术汉公孙:暗指其政治才能与汉代公孙弘相仿,进一步提升晏公的地位。
    3. 旧秩疑丞贵:表达对其曾任官职的疑虑,反映出社会对官位的复杂看法。
    4. 前功保傅尊:强调晏公的过往功绩为其赢得尊敬。
    5. 传呼犹在耳:表现出对晏公的深切怀念,仿佛他仍在耳边呼唤。
    6. 会哭已填门:哀悼的人多到填满了门口,揭示社会对晏公的深切怀念。
    7. 萧瑟城南路:描绘环境的凄凉,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
    8. 鸣笳上九原:用笳声向高原哀悼,象征着对逝者的追思。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文章晋康乐,经术汉公孙”,对称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比喻:将晏公与历史名臣相比,突显其才能。
    • 拟人:传呼犹在耳,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与敬仰,揭示了士人对政治理想与个人价值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对优秀人才的尊重与悲痛。

意象分析:

  • 康乐:象征繁荣与安宁的政治环境。
  • 公孙:代表智慧与才能的象征。
  • 传呼:象征着对逝者的怀念与情感的寄托。
  • 萧瑟:暗示失去与孤独的情感。
  • 鸣笳:作为哀悼的声音,象征对逝者的追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康乐”是指哪个朝代的政治状态?

    • A. 汉代
    • B. 晋代
    • C. 唐代
  2. “前功保傅尊”中的“傅”指的是什么?

    • A. 保护
    • B. 教育
    • C. 尊贵
  3.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怎样的?

    • A. 繁华热闹
    • B. 萧瑟冷清
    • C. 宁静祥和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比较王安石的《元献晏公挽辞》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者都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对友人的才华与成就的赞美,而陆游则体现了对个人命运与自然环境的感慨。

参考资料:

  • 《王安石全集》
  • 《宋诗选注》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