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
时间: 2025-01-10 22:48: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逢人似相识,初不辨名字。
折腰致寒暄,但道久暌异。
归来省眉目,彷佛犹梦寐。
自非知心交,君辈定难记。
将无半面别,正恐呼声似。
中年况多忘,错认固无意。
典刑要深思,摸索岂难事。
尚想睢阳公,一见了奴隶。
白话文翻译:
遇见的人似乎很熟悉,但一时无法辨认出名字。
屈身行礼寒暄,只道是久别重逢。
回到家中回忆起面容,仿佛还是在梦中。
如果不是知心的朋友,你们一定难以记得我。
即使没有见过面,我也担心你们的呼唤声不太像。
到了中年,忘记的事情更多,错误认人也并非故意。
典章制度需要深思熟虑,摸索其中并非难事。
我仍然想起睢阳公,第一次见到的奴隶。
注释:
- 逢人:遇见人。
- 相识:熟悉,认识。
- 折腰致寒暄:屈身行礼,进行寒暄。
- 暌异:久别重逢。
- 省眉目:回忆起容貌。
- 知心交:真正的知心朋友。
- 君辈:你们这一类人。
- 半面别:半面之交,指不熟悉的朋友。
- 典刑:指法律、规章。
- 睢阳公:指古代的一个有名的人物,意指旧日的友人或熟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主要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而著称。他的作品多表达对人生、友情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韩元吉在某次聚会或重逢时所作,表达了对久别重逢的感慨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人在中年时对人际关系的淡漠和遗忘有着深刻的感悟。
诗歌鉴赏:
《逢人》是一首对人际关系深刻反思的诗歌,描绘了久别重逢时的复杂情感。诗的开头便以“逢人似相识”引入,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相识但又无法确认名字,既表现了岁月的流逝,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接着,诗人通过“折腰致寒暄”一语,展示了初见的礼仪,却又带着一种淡淡的惆怅,似乎在诉说着人际交往中的无奈。
“归来省眉目,彷佛犹梦寐”一句,诗人通过梦的意象,强调了人际关系的朦胧和模糊。随着生活的流转,许多曾经熟悉的面孔在记忆中逐渐模糊。接下来的几句则进一步探讨了中年后的遗忘与错认,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接受。
诗的最后提到“尚想睢阳公,一见了奴隶”,让人联想到旧日的情谊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依赖于深厚的理解与信任,而一见如故的情感在时间的洗礼中变得愈加珍贵。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对友情的深切思考,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逢人似相识:遇见的人似乎很熟悉,但记不清是谁。
- 初不辨名字:一时间无法辨认出名字。
- 折腰致寒暄:屈身行礼,进行寒暄。
- 但道久暌异:只是说是久别重逢。
- 归来省眉目:回忆起对方的容貌。
- 彷佛犹梦寐:仿佛仍在梦中,记忆模糊。
- 自非知心交:如果不是知心的朋友。
- 君辈定难记:你们一定难以记得我。
- 将无半面别:即使没有见过面。
- 正恐呼声似:也担心你们的呼唤声不太像。
- 中年况多忘:到了中年,忘记的事情更多。
- 错认固无意:错误认人并非故意。
- 典刑要深思:法律规章需要深思熟虑。
- 摸索岂难事:摸索其中并不难。
- 尚想睢阳公:我仍然想起睢阳公。
- 一见了奴隶:第一次见到的奴隶。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折腰致寒暄”与“归来省眉目”,形成工整的对仗。
- 隐喻:如“彷佛犹梦寐”隐喻记忆模糊。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淡化,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遗忘与错认时的无奈与接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相识:代表人与人之间的熟悉与交往。
- 寒暄:代表礼节与人际交往中的表面关系。
- 眉目:象征记忆与认知。
- 梦寐:象征模糊的记忆与对过去的怀念。
- 睢阳公:象征旧日的友情与信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睢阳公”指的是: A. 一位著名的诗人
B. 旧日的朋友
C. 一位历史人物
D. 一位君主
答案:B -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欢快
B. 失落与无奈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B -
“折腰致寒暄”中的“寒暄”指的是什么? A. 热情
B. 礼节性问候
C. 冷漠
D. 争吵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可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进行对比。两者均涉及对久别重逢的感慨,但白居易的作品更侧重于离别后的思念,而韩元吉则更关注重逢时的陌生与失落。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