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歊台》

时间: 2025-01-10 22:48:42

山到西江势却回,倚山楼殿更高台。

天容水色望中见,帆影车尘窗际来。

桑枯棋分千里迥,波涛壁立两峰开。

登临拟问兴记如,白塔亭亭锁翠苔。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到西江势却回,
倚山楼殿更高台。
天容水色望中见,
帆影车尘窗际来。
桑枯棋分千里迥,
波涛壁立两峰开。
登临拟问兴记如,
白塔亭亭锁翠苔。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西江的美丽景色。山势到西江时却又回转,依山而建的楼阁更显高耸。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天的颜色和水的光泽,帆影和车尘在窗外交错而来。桑树枯萎,棋局分隔开来,千里之外的景色迥然不同,波涛汹涌,壁立的两座峰峦分开。登高远望,想要询问兴致的来由,白色的塔亭亭玉立,被青苔锁住。

注释

  • :这里指山势的回环、曲折。
  • 倚山:依靠在山上,形容建筑的地势。
  • 天容水色:天空的颜色和水的光泽,形容自然景色的优美。
  • 帆影车尘:船帆的影子和车尘,象征交通繁忙的场面。
  • 桑枯棋分:桑树枯萎,象征衰败;棋局分开,暗示了距离和隔阂。
  • 壁立:形容山峰的陡峭。
  • 锁翠苔:形容白塔被青苔覆盖,增添了苍翠的气息。

典故解析

“白塔”可能指某个特定的塔,在古代诗词中常常用以象征高耸和洁白,给人以清新之感。此处的“锁翠苔”则表现了一种岁月的沉淀感,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宋代诗人,生平不多见记载,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色,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创作背景

《凌歊台》创作于作者游览西江时,旨在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静谧的西江山水画。开篇以“山到西江势却回”引入,展现出山水的壮丽与复杂,仿佛不止是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曲折的隐喻。诗中“天容水色望中见”一句,透过窗户看向外界,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桑枯棋分千里迥”的意象,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同时,“波涛壁立两峰开”则将自然的伟岸与人类的渺小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深度。

最后“白塔亭亭锁翠苔”不仅是对白塔的描绘,更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思。整首诗构图精妙,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西江美景的热爱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探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到西江势却回:山势在西江处回转,描绘出山水的曲折与美丽。
  • 倚山楼殿更高台:依山而建的楼阁更加高耸,增添了壮观的气势。
  • 天容水色望中见:从窗外可见到天的颜色与水的光泽,展现出自然的和谐美。
  • 帆影车尘窗际来:船帆的影子与车尘在窗外交错,体现了交通的繁忙。
  • 桑枯棋分千里迥:桑树枯萎与棋局的分隔,暗示了距离与隔阂。
  • 波涛壁立两峰开:波涛汹涌,壁立的山峰,表现自然的雄伟。
  • 登临拟问兴记如:登高远望,想要询问这兴致的来由。
  • 白塔亭亭锁翠苔:白塔高耸,青苔锁住,表现岁月的沉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容水色”,形成和谐的对比。
  • 比喻:“桑枯棋分”暗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拟人:将自然景色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充满了诗人的哲理性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坚定与不屈。
  • :象征柔和与变幻。
  • 白塔:象征向往与追求。
  • 青苔:象征岁月与沧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山到西江势却回”意指什么?

    • A. 山的形态
    • B. 人生的曲折
    • C. 水的流动
  2. “桑枯棋分千里迥”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亲密
    • B. 隔阂
    • C. 快乐
  3. 诗人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岁月的沉淀?

    • A. 波涛
    • B. 白塔
    • C. 山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杜甫《登高》韩元吉《凌歊台》同样描绘了登高望远的情景,但杜甫更侧重于对人生苦短的感慨,而韩元吉则更倾向于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