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九江周元公祠嗣性善度先生韵》

时间: 2025-01-26 00:49:13

圣贤随遇即成都,仰止宗师谒故居。

面揖光风江渚还,心涵霁月海天舒。

图由自得前无画,道未守亡今有书。

共立斜阳归去晚,当年与点意何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圣贤随遇即成都,仰止宗师谒故居。
面揖光风江渚还,心涵霁月海天舒。
图由自得前无画,道未守亡今有书。
共立斜阳归去晚,当年与点意何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圣贤的钦佩与追思。诗人认为,圣贤的智慧与品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得到体现,正如成都这座城市。诗人来到宗师的故居,心中充满敬仰。面对江边的美景,诗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心境;他的心如同月光清澈,海天之间心旷神怡。艺术的创作源于心灵的自得,过去没有画作的限制,如今却有书籍的传承。最后,诗人和友人在夕阳下归去,感慨当年与宗师的交流与意境又如何呢?

注释

  • 随遇即成都:意为圣贤的智慧与品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显现,成都这里指代一种理想的境界。
  • 仰止宗师:尊敬与仰慕的意思,这里指的是追寻师长的足迹。
  • 光风江渚:形容江边的清风明月,象征清新与宁静。
  • 霁月:指雨过天晴后的明亮月光,象征心境的开阔。
  • 斜阳:指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回顾。

典故解析

  • 宗师:指的是古代的圣贤或名师,象征着智慧与道德的典范。
  • 霁月:在古文中常用来形容一种清明、宁静的境界,暗示内心的清净和明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阳枋,宋代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前人的追思。

创作背景:诗作产生于对宗师故居的拜访,诗人借此机会回顾过往,思考人生的意义,并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诗歌鉴赏

这首诗融合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与对圣贤的敬仰,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追求与感悟。起首两句通过“随遇即成都”,将圣贤的智慧与当下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强调无论身在何处,真正的圣贤都能与环境融为一体。而“仰止宗师谒故居”则显示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诗人面对美景时的内心感受,清风与明月的意象相得益彰,表达了心灵的宁静与开阔。这种心境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悟,也反映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人用“图由自得前无画,道未守亡今有书”来阐述艺术创作的自由与个人内心的自得,强调了内心的丰富与精神的追求。

最后两句通过“共立斜阳归去晚”,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对往昔的追忆,诗人在夕阳的余晖中,感慨与圣贤的交流,反思自己与先贤之间的关系。整首诗在意境上极具层次,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历史的追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艺术与文化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圣贤随遇即成都:圣贤的智慧与品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显现。
    • 仰止宗师谒故居:表达对宗师的崇敬,拜访其故居以示怀念。
    • 面揖光风江渚还:面对江边的美景,心中感到宁静。
    • 心涵霁月海天舒:心境如同清澈的月光,心情舒畅。
    • 图由自得前无画:艺术的创作源于心灵的自得。
    • 道未守亡今有书:过去没有书籍的传承,如今却有文化的延续。
    • 共立斜阳归去晚:与友人一起在夕阳下归去,感慨时间的流逝。
    • 当年与点意何如:追忆与宗师的交流,不禁感慨当时的意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圣贤比作自然之美,强调其内在的智慧。
    • 对仗:如“光风江渚”与“霁月海天”,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表达对圣贤的敬仰、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艺术创作的自得,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圣贤:象征着智慧与道德的高尚。
  • 江渚:自然景观,象征宁静与和谐。
  • 霁月:象征心灵的明澈与开阔。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回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中提到的“宗师”指的是谁? A. 诗人自己
    B. 古代的圣贤或名师
    C. 朋友

  2. “共立斜阳归去晚”中的“斜阳”象征什么? A. 光明
    B. 时间流逝
    C. 美好回忆

  3. “道未守亡今有书”中的“书”指的是什么? A. 书籍的传承
    B. 个人的经历
    C. 诗人的作品

答案:1.B 2.B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比较阳枋的作品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和内心感受的追求,但阳枋更侧重于对历史的反思,而李白则在抒发个人情感上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