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怀十首末章稍自振起亦古义也 其十》

时间: 2025-01-25 16:04:31

我昔闻关中,水深土平旷。

泾渭贯其间,沃壤谁与抗。

桑麻郁千里,黍林高一丈。

潼华临黄河,古出名将相。

沦陷七十年,北首增惨怆。

犹期垂老眼,一睹天下壮。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昔闻关中,水深土平旷。
泾渭贯其间,沃壤谁与抗。
桑麻郁千里,黍林高一丈。
潼华临黄河,古出名将相。
沦陷七十年,北首增惨怆。
犹期垂老眼,一睹天下壮。

白话文翻译

我曾听说关中地区,水源丰沛、土地广阔平坦。
泾河和渭河贯穿其间,肥沃的土地无人能与之相抗衡。
桑树和麻田郁郁葱葱,黍稷也长得比人高。
潼华临近黄河,这里曾出过许多名将和权相。
如今沦陷七十年,北方的局势愈加惨淡。
我期盼在垂老之际,能亲眼看到这片土地的壮丽。

注释

  • 关中:地名,今陕西省中部地区,历史上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 泾渭:指泾河和渭河,泾河是渭河的支流,二河交汇象征着丰沛的水源。
  • 沃壤:肥沃的土地,适合耕作。
  • 桑麻:指桑树和麻,是古代重要的农作物。
  • 潼华:古地名,现为陕西潼关,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地。
  • 名将相:指历史上出过的著名将领和宰相。
  • 沦陷:指国家或地区沦落于敌人之手。
  • 惨怆:悲惨、惨痛的状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爱国志士。他的诗歌以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著称,尤其擅长抒写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关系。

创作背景:该诗写作于南宋时期,国家沦陷、战乱频仍,陆游对国事忧虑,表现出对故土的深情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诗歌鉴赏

陆游的《秋怀十首末章稍自振起亦古义也 其十》通过对关中地区自然风光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开篇描绘了关中水源丰沛、土地肥沃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这一地区曾经的富饶和美好。随着“沦陷七十年”的引入,诗人感叹国家的衰落与沦陷,情感由景转情,愈加沉重。

诗的最后两句,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即使在生活的晚期,陆游仍希望能看到国家的壮丽和复兴,表现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爱国情怀。这种情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陆游一生的追求与理想,使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的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我昔闻关中,水深土平旷:描绘关中地区的自然特征,水源充沛,土地平坦广阔。
  2. 泾渭贯其间,沃壤谁与抗:强调泾河与渭河的交汇,象征着丰饶的土地无人能敌。
  3. 桑麻郁千里,黍林高一丈:描绘农作物的丰盛,体现了关中农业的繁荣。
  4. 潼华临黄河,古出名将相:回忆历史,潼华地区曾经出过许多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5. 沦陷七十年,北首增惨怆:感叹国家沦陷已久,北方的局势愈发惨痛。
  6. 犹期垂老眼,一睹天下壮: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希望在老年时能看到国家的复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水深土平旷”,“泾渭贯其间”,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如“沃壤谁与抗”,将沃土比作战场,寓意深远。

主题思想:全诗通过对关中自然与历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深厚情感与对国家复兴的渴望,体现了陆游作为爱国诗人的坚定信念。

意象分析

  • 关中:象征着国家的富饶与希望。
  • 泾渭:代表自然资源的丰盈。
  • 桑麻、黍林:象征着农业的繁荣与人民的生活富足。
  • 潼华:历史的象征,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 北首:象征着国家的沦陷与悲惨现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泾渭”指的是哪两条河? A. 黄河与长江
    B. 泾河与渭河
    C. 赣江与湘江
    D. 淮河与黄河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沦陷七十年”,指的是_____(填入历史事件)。

  3. 判断题:陆游在诗中对未来持悲观态度。(对/错)

答案

  1. B
  2. 南宋时期的战乱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沦陷的忧虑与对未来的希望。
  • 王之涣《登鹳雀楼》:展现了对故土的眷恋与壮志。

诗词对比

  • 陆游与李白的作品同样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但陆游的作品更加强调历史的沉重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个体的豪情与壮志。两者在表现方式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陆游传》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