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赠归护国寺》
时间: 2025-01-10 23:14: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赠归护国寺
张肃 〔宋代〕
去谒吾君遇太平,
太平明主重南能。
不关名利真开士,
却返林泉伴野僧。
御赐白金为长物,
身归青嶂策枯藤。
只应待到天台日,
斋炷檀烟定有灯。
白话文翻译:
我去拜访我的君主,恰逢国家太平盛世,
太平的明君重视南方的才能。
不在乎名利的我真是个开明的士人,
却选择回到林泉之中,伴随一位野僧。
君主赐予我白金作为长久之物,
我归隐于青翠的山岭,策马而行,沿着枯藤。
只希望等到天台山的日子,
斋中燃烧檀香,定会点亮明灯。
注释:
- 谒:拜见。
- 太平:国家安定的状态。
- 明主:英明的君主。
- 重南能:重视南方的人才。
- 开士:开明的士人,不拘泥于名利。
- 林泉:指山林和泉水,隐居之所。
- 御赐:皇帝所赐。
- 长物:长久的财物。
- 青嶂:青翠的山岭。
- 策:骑马。
- 枯藤:指老旧的藤蔓,象征隐居生活的简朴。
- 天台日:指天台山的日子,天台山为著名的道教圣地。
- 斋炷檀烟:斋戒时燃烧的檀香,象征清净的宗教生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肃,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作品多表现隐逸与逍遥的情怀。张肃的诗歌常常富有哲理,具有清新脱俗的风格。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隐者归隐之前,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渗透着对君主明智的赞美和对南方人才的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诗歌鉴赏:
《送赠归护国寺》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与对名利淡薄的诗作。诗人在开篇提到“去谒吾君遇太平”,展示出他对国家安定的欣喜,并对明君的赞美,表明他与统治者之间的疏离感。他在诗中强调自己并不追求名利,反而选择回归自然,与“野僧”一同生活,这一选择反映了他对内心平静与自由的渴望。
“御赐白金为长物,身归青嶂策枯藤”两句,诗人通过“白金”与“青嶂”的对比,鲜明地表现了他对物质财富的淡薄态度,选择隐居于山中,与自然为伴,展现出一种高洁的生活理想。最后两句“只应待到天台日,斋炷檀烟定有灯”,是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他在简单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精神的寄托,暗示了他对宗教信仰与内心平和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上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去谒吾君遇太平”:诗人前去拜见统治者,恰当国家安定的时机,表现出对国家的关心。
- 第二句“太平明主重南能”:赞美明君对南方人才的重视,表达对政治的关注。
- 第三句“不关名利真开士”:表明自己对名利的淡泊。
- 第四句“却返林泉伴野僧”:选择隐居于山林,与野僧为伴,体现内心的宁静。
- 第五句“御赐白金为长物”: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赐,但并不看重物质。
- 第六句“身归青嶂策枯藤”:诗人骑马归隐于青山,表现隐居的生活状态。
- 第七句“只应待到天台日”:期待某一天能在天台山的宁静中找到内心的寄托。
- 第八句“斋炷檀烟定有灯”:斋戒时的香烟和灯光,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清净。
-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将隐居生活比作与自然相伴,突出宁静与淡泊的主题。
- 对仗:如“白金”与“青嶂”,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诗人的生活选择。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薄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高洁的品格与追求内心平静的决心。
意象分析:
- 青嶂:象征自然与隐逸,代表诗人向往的生活环境。
- 白金:象征物质财富,代表世俗的诱惑与名利。
- 野僧:象征清净、简单的生活态度,体现诗人的心灵归宿。
- 斋炷檀烟:象征精神追求与宗教信仰,代表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太平”指的是哪种状态? A. 国家安定
B. 个人幸福
C. 财富丰富
D. 文化繁荣 -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主要是? A. 追求名利
B. 逃避政治
C. 寻求内心平静
D. 生活简朴 -
“策枯藤”中的“策”是什么意思? A. 咀嚼
B. 骑马
C. 推动
D. 书写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月下独酌》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隐逸生活的诗,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
- 李白《月下独酌》: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孤独的追求,有着相似的隐逸主题,但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