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作》

时间: 2025-01-11 01:23:49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泸州以北的行人已经绝迹,来自云南的信也没有回来。庭院前的花已经不再打理,门外的柳树无人依攀。长时间坐着,银烛的光辉也渐渐熄灭,愁苦使我的脸色消瘦。悬挂着的心思在秋夜的明月下,照亮了那遥远的关山。


注释:

  • 泸北:指泸州北边的地区,可能暗示离故乡很远。
  • 行人绝:意味着往来的人都已不再,表现出孤独感。
  • 云南信:指从云南寄来的信件,未收到的期待。
  • 庭前花不扫:形象描绘了作者对家乡的疏忽,表达了思念之情。
  • 柳谁攀:柳树常被视为思念的象征,此处指无人来访。
  • 银烛:指蜡烛,象征着孤独的夜晚。
  • 愁多减玉颜:愁苦使得美丽的容颜消逝。
  • 悬心:心中悬挂着忧虑。
  • 秋夜月:象征着清冷与思乡的情感,月光照耀着远方的关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布燮,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记载,但其诗歌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常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思乡作》写作于诗人离开故乡远行之后,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亲人的思念,背景中可能包含当时社会动荡,离别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捕捉了离乡游子的孤独与愁苦。首联“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开篇即设定了孤独的基调,泸北的行人绝迹,意味着诗人身处的环境是孤寂的,连来自故乡的信件也没有音信,令人感到无助与迷茫。接下来的描写中,“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则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具象化,花草的荒芜与无人光顾的柳树,暗示着亲近的人都已不再,情感的沉重更加加深。

随着情感的推进,作者在中间部分写道“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这里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愁苦的积累,银烛的光辉逐渐熄灭,正如诗人内心的希望与生气逐步消逝。最后一句“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明亮的月光照耀下,关山万里,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思念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一个身处异乡之人的深切思乡之情,真实而感人。诗中不仅有对故乡的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泸北行人绝:行人不再,孤独感加重。
  2. 云南信未还:期盼信件却未到,愁苦加深。
  3. 庭前花不扫:象征对生活的无心与疏忽。
  4. 门外柳谁攀:无人与我相伴,愈显孤单。
  5. 坐久销银烛:漫长的等待,心情愈沉重。
  6. 愁多减玉颜:忧愁使我容颜尽失。
  7. 悬心秋夜月:心中忧虑,月光映照下的思念。
  8. 万里照关山:远方的山关,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故乡。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对称而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意象:如“银烛”、“秋夜月”均富有象征意义,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
  • 拟人:柳树似乎在等待,营造了孤独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行人:象征孤独与离别。
  2. :寄托着思念与期待。
  3. :象征生命与时间的流逝。
  4. :常被视为思念的象征。
  5. 银烛:象征孤独的夜晚与内心的忧虑。
  6. :象征明亮与思乡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思乡作》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布燮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云南信未还”意指什么? A. 期盼信件未到
    B. 收到了信件
    C. 写信给朋友
    D. 信件被丢失

  3. “庭前花不扫”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绪? A. 快乐
    B. 忙碌
    C. 思乡与无奈
    D. 对生活的热爱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李白《赠汪伦》

诗词对比: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表达思乡之情,但更侧重于亲情的牵挂和团圆的期待。
  • 李白《赠汪伦》:虽然主题不同,但其中也有离别与思念的情感,展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诗词鉴赏与解析》
  3. 《唐代诗人布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