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谢石先辈归宣州》

时间: 2024-09-19 21:46:57

名随春色远,湖外已先知。

花尽方辞醉,莺残是放时。

天寒千尺岳,颔白半联诗。

笋蕨犹堪采,荣归及养期。

意思解释

送谢石先辈归宣州

作者: 林宽 〔唐代〕

原文展示:

名随春色远,湖外已先知。
花尽方辞醉,莺残是放时。
天寒千尺岳,颔白半联诗。
笋蕨犹堪采,荣归及养期。

白话文翻译:

名声随着春天的色彩远去,湖外的景象早已知晓。
花儿盛开到尽头才辞去醉意,莺鸟残留的时光正是放飞的时刻。
寒冷的天际下千尺高的山岳,白头的诗人半首诗也难以表达。
竹笋和蕨菜仍旧可以采摘,荣归的时刻正好适逢养生的季节。

注释:

  • 名随春色远:名声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远去,暗示名声的短暂和流转。
  • 湖外已先知:湖外的景象早已知晓,表现出自然的灵性与联通。
  • 花尽方辞醉:花儿凋零之后才告别醉意,意指人生的无常。
  • 莺残是放时:残留的莺鸟正是放飞的时机,暗喻时光的流逝。
  • 天寒千尺岳:高耸的山岳在寒冷的天气下,表现出一种巍峨和苍凉。
  • 颔白半联诗:白发的诗人只能写下半首诗,暗示诗人心中难以言表的情感。
  • 笋蕨犹堪采:竹笋和蕨菜仍然可以采摘,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自然的馈赠。
  • 荣归及养期:荣华富贵的归来正值养生的时节,暗含对未来的美好寄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宽,唐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生平事迹较少,但其诗作流传广泛,受到后世的喜爱和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林宽送别谢石,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反映出当时文人之间情谊的深厚。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开头两句“名随春色远,湖外已先知”通过春天的色彩与湖外的景象,传达出名声与自然的关系,隐喻着人生的无常与流转。接下来的“花尽方辞醉,莺残是放时”则将自然的变化与个人的感受相结合,表现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珍惜。最后两句“笋蕨犹堪采,荣归及养期”则展现了自然的馈赠与生活的希望,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哲思,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淡泊的情感。诗人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将送别的情景与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体,是唐代诗歌中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名随春色远:名声随着春天的到来而渐行渐远,暗示名声的短暂。
  • 湖外已先知:湖外的景象似乎早已感应到这一变化,表现自然的灵性。
  • 花尽方辞醉:花儿凋零之时,人们才意识到醉意的消逝,隐喻人生的无常。
  • 莺残是放时:残留的莺鸟在此时正是放飞的时刻,寓意着时光的流逝。
  • 天寒千尺岳:高耸的山岳在寒冷的天气下,表现出一种苍凉感。
  • 颔白半联诗:白发的诗人只写下半首诗,表达心中情感的复杂与难以言表。
  • 笋蕨犹堪采:竹笋和蕨菜依旧可以采摘,象征着生命的延续。
  • 荣归及养期:荣华富贵的归来恰逢养生之期,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短暂比作春色的流逝,形象地表现出无常的主题。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具有对称性,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用自然景象来比拟人情,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泊名利、珍惜当下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色:象征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湖外:表现广阔的自然景象,反映诗人心中的辽阔。
  • :代表美好与短暂。
  • :象征时光的流逝与自然的生命力。
  • 千尺岳:象征稳定与永恒的自然力量。
  • 笋蕨:代表自然的馈赠与生活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名随春色远”,意思是: A. 名声在春天消失
    B. 名声随着春天而来
    C. 名声随着春天而远去
    D. 名声不变

  2. “天寒千尺岳”中“千尺岳”指的是: A. 一座高山
    B. 千尺高的山岳
    C. 一座小山
    D. 低矮的丘陵

  3. 诗中提到的“荣归及养期”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恐惧
    B. 对荣华富贵的期待
    C. 对人生的无奈
    D.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杜甫《赠花卿》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送别的情感,但更加强调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期望。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出对时光的珍惜与对未来的向往,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