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试腊后望春宫》

时间: 2025-01-11 10:05:54

皇都初度腊,凤辇出深宫。

高凭楼台上,遥瞻灞浐中。

仗凝霜彩白,袍映日华红。

柳眼方开冻,莺声渐转风。

御沟穿断霭,骊岫照斜空。

时见宸游兴,因观稼穑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省试腊后望春宫
作者:林宽(唐代)
皇都初度腊,凤辇出深宫。
高凭楼台上,遥瞻灞浐中。
仗凝霜彩白,袍映日华红。
柳眼方开冻,莺声渐转风。
御沟穿断霭,骊岫照斜空。
时见宸游兴,因观稼穑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在腊月之后初春的景象。诗人站在高楼上,遥望皇都的灞河和浐河。皇上的车辇在深宫中驶出,路上霜雪凝结,阳光照耀在红色的袍子上。柳树的芽儿刚刚破冻,黄莺的鸣叫声也随着春风逐渐变得清晰。皇宫的沟渠被晨雾穿透,骊山的轮廓在斜阳下显得分外明亮。偶尔可以看到皇帝出游的兴致,感受到农事的繁忙。

注释:

  • :腊月,农历的最后一个月。
  • 凤辇:指皇帝的车辇,象征权威和尊贵。
  • 高凭楼台:站在高楼或台上,象征着高远的视野。
  • 灞浐:灞河和浐河,都是长安附近的河流,象征着长安的美丽景色。
  • :指车辇的彩色装饰。
  • 柳眼:柳树的芽。
  • 莺声:黄莺的鸣叫声,象征春天的来临。
  • 御沟:皇宫中的沟渠。
  • 骊岫:骊山的山峰,象征长安的地理背景。
  • 宸游:皇帝出游,意指皇帝的兴趣和政务关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宽,唐代诗人,以其描绘自然景色和政治关怀的诗作而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腊月后,正值春节前后,诗人借此描绘初春的美景,表达对春天的期待,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省试腊后望春宫》展示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皇帝行事的关注。诗的前两句通过“皇都初度腊,凤辇出深宫”引入场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下来,诗人以高楼远眺,描绘了一幅春意渐浓的画面,展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通过“柳眼方开冻,莺声渐转风”,描绘了春天的气息,生动而细腻。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前半部分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后半部分则通过“时见宸游兴,因观稼穑功”引入皇权关心民生的主题,体现出诗人对国家治理的关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和拟人,让整个诗篇更加生动。通过春天的描绘,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期盼,也反映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关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皇都初度腊:长安初次迎来腊月。
  2. 凤辇出深宫:皇帝的车辇走出宫殿,象征着皇权的显现。
  3. 高凭楼台上:站在高楼平台之上,俯瞰周围的美景。
  4. 遥瞻灞浐中:远望灞河和浐河,展现自然景色。
  5. 仗凝霜彩白:车辇上装饰的彩色在霜雪中显得格外白净。
  6. 袍映日华红:阳光照在红色的袍子上,鲜艳夺目。
  7. 柳眼方开冻:柳树的新芽刚刚破冻,象征春天的来临。
  8. 莺声渐转风:黄莺的歌声在春风中逐渐清晰。
  9. 御沟穿断霭:皇宫的沟渠被晨雾穿透,景象清晰。
  10. 骊岫照斜空:骊山的轮廓在斜阳下显得鲜明。
  11. 时见宸游兴:偶尔能看到皇帝出游的情景。
  12. 因观稼穑功:由此感受到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仗凝霜彩白,袍映日华红”表现了色彩的对比。
  • 拟人:如“柳眼方开冻”使得柳树形象生动。
  • 象征:柳树、莺声等意象象征春天的到来。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皇权治理民生的关心,体现了政治与自然的结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机与希望。
  • :象征柔软与生命的复苏。
  • :象征春天的到来与欢乐。
  • 皇宫:象征权力与治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凤辇”指的是谁的车辇?

    • A. 皇帝
    • B. 大臣
    • C. 平民
    • D. 武将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春天的期待
    • B. 对战争的思考
    • C. 对科技的赞美
    • D. 对历史的追忆
  3. “柳眼方开冻”中的“柳眼”指的是什么?

    • A. 柳树的花
    • B. 柳树的叶芽
    • C. 柳树的枝条
    • D. 柳树的根

答案:

  1. A. 皇帝
  2. A. 对春天的期待
  3. B. 柳树的叶芽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 《春晓》通过清晨的鸟鸣展现春天的美好,强调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 《省试腊后望春宫》则通过宫廷的视角反映春天的到来,同时关心国家的农业发展,两者都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但视角与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研究》——关于唐诗的深度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