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七夕仍残暑,三年记此宵。
傍檐依岭月,攲枕听江潮。
瓠大何妨拙,槎回未觉遥。
何须论乞巧,河汉望星桥。
白话文翻译:
在七夕这个仍然炎热的夜晚,我已经记得这个夜晚三年了。月光洒在屋檐和山岭上,我倚着枕头,静静地听着江水的潮起潮落。即使我的舟船笨拙又大,又何妨呢,回头看去,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遥远。何必再去谈论乞巧的传统,仰望星空,河流中的星桥便是我心中最美的期待。
注释:
- 七夕: 指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传说牛郎织女在这一天相会。
- 仍残暑: 仍然残留的暑气,说明这个时节还很热。
- 傍檐依岭月: 月光洒在屋檐和山岭上,描绘出宁静的夜景。
- 攲枕: 倚着枕头,表示放松和沉思的状态。
- 瓠大: 瓠瓜,指舟船的笨重。
- 何须论乞巧: 不必再讨论乞巧的习俗,表达对传统的超然态度。
- 河汉: 银河的意思,古人称银河为“河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叶梦得(1077年-1148年),字子美,号惭愧,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擅长诗文,尤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作品注重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风格清新而隽永。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七夕节的晚上,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思考和对传统习俗的反思。诗中融入了对江潮、月亮等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感悟。
诗歌鉴赏:
《七夕》一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细腻和深刻。诗人在描绘七夕的夜晚时,开头以“仍残暑”引入,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交替,增强了对比的效果。接着“傍檐依岭月”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光洒落在屋檐与山岭上,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氛围。诗人通过“攲枕听江潮”的细节,表现出一种闲适的心境,似乎在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时间的流动。
在后半部分,诗人以“瓠大何妨拙”表达了对自我局限的豁达态度,即使舟船笨重又有什么关系,反映了他对生活的坦然与乐观。最后一句“何须论乞巧,河汉望星桥”更是将传统习俗与个人情感结合,强调了对爱情的向往与美好期待,抒发了对爱情自由与纯粹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爱情的憧憬,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七夕仍残暑: 暗示时间背景,七夕时节依然炎热,带有一点怀旧与惆怅。
- 三年记此宵: 提及自己对这一节日的记忆,体现对时间的感慨。
- 傍檐依岭月: 描述了夜晚的宁静和美丽,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 攲枕听江潮: 通过细致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放松与沉思的状态。
- 瓠大何妨拙: 反映出诗人对自我能力的平和态度,强调心态的重要性。
- 槎回未觉遥: 形象地表现出人生的旅程与回首,时间的相对性。
- 何须论乞巧: 表达对传统习俗的超然和对爱情的直接向往。
- 河汉望星桥: 以星空作为象征,表达了对爱情美好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 “河汉望星桥”将银河比作星桥,富有诗意。
- 对仗: “傍檐依岭月”与“攲枕听江潮”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听江潮”赋予江潮以生命,使景象更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围绕着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节日的记忆与对自然景象的欣赏,同时也体现了对爱情的纯真向往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七夕: 代表爱情与团圆的节日,象征着美好的情感。
- 月亮: 象征着思念与纯洁,常与爱情相关联。
- 江潮: 表达时间的流逝与变化,象征生命的起伏。
- 河汉: 代表着广阔与遥远的爱情理想,象征着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七夕的传统习俗主要是为了庆祝什么?
- A. 祭祖
- B. 乞巧
- C. 中秋
- D. 春节
-
诗中“瓠大何妨拙”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生活的无奈
- B. 对自我能力的豁达态度
- C. 对爱情的迷茫
- D. 对传统的反思
-
“河汉望星桥”中的“星桥”指代什么?
- A. 银河
- B. 桥梁
- C. 传说
- D. 梦想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诗词对比:
- 《鹊桥仙·纤云弄巧》: 同样描绘了七夕的浪漫,强调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情感更为直接。
- 《天净沙·秋思》: 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孤独与思乡,情感基调更为沉郁。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叶梦得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