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京秋》
时间: 2025-01-11 05:45:5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玉京秋
作者: 王蛰堪
芳事歇。花间共憔悴,宿香残蝶。
乍惊暮雨,还闻啼鴂。
吟绪秋来顿减,渐黄昏愁思难掇。
漫吹彻,洞箫声里,故人天末。
冷局都门重设。暗神伤匆匆节物。
唤梦窗幽,回舟帆稳,盈颠霜雪。
斗句花飞,向夜永消尽尊前风骨。
烛痕曳,和泪依人待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与故人相别的惆怅。芳香的事物已不在,花间的幽怨显得更加憔悴,残留的香气中飞舞着几只蝴蝶。暮雨乍降,让人惊觉,耳边似乎又听到了杜鹃的啼鸣。吟咏的情绪在秋天的来临中渐渐减弱,黄昏的愁绪难以收拾。洞箫的声音在四处回荡,让人想起远在天边的故人。
在这冷清的都城中,往事如烟,节令匆匆令人心伤。梦中呼唤那幽静的窗户,回到稳妥的船帆,满载着霜雪的沉重。诗句如花飞散,夜深人静,尊前的风骨也在渐渐消逝。蜡烛的痕迹摇曳,泪水与人相依,等待着倾诉的机会。
注释
- 芳事:指花卉的芳香与美好事物。
- 憔悴:形容花朵的凋零与衰败。
- 宿香残蝶:残留的香气与仍在飞舞的蝴蝶,象征着过去的美好。
- 啼鴂:杜鹃鸟的鸣叫,常用来表达离愁。
- 吟绪:吟诵的情绪。
- 黄昏愁思:黄昏时分的忧愁思绪。
- 冷局:冷清的局面。
- 暗神伤:内心的暗伤,感叹时光流逝。
- 盈颠霜雪:满载着霜雪,暗示寒冷与孤寂。
- 斗句花飞:形容诗句如花瓣般飘落,意象随之消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蛰堪,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著称。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继承了传统诗词的韵味,同时融入了现代人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秋季,正值诗人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思考。秋天象征着丰收与凋零,诗人在此时感受到生命的无常,情感愈加细腻和深刻。
诗歌鉴赏
《玉京秋》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内心的愁苦与对往昔的追忆。开头几句通过“芳事歇”引入,暗示美好的事物已不复存在,随之而来的“花间共憔悴”则描绘了秋日的萧瑟,增添了几分惆怅。诗中提到的“宿香残蝶”和“乍惊暮雨”,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内心的感受相互交织,使得情感更加深厚。
随着秋天的临近,诗人的吟咏情绪逐渐减弱,黄昏带来的愁思更加难以整理,这种情感的递进让读者能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孤独。诗中的“故人天末”,不仅是对故人的思念,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渐行渐远,增添了整首诗的悲凉氛围。
最后几句通过“烛痕曳,和泪依人待说”将情感推向高潮,蜡烛的痕迹象征着岁月的流逝,而泪水与人相依的描写则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芳事歇:美好的事情已经结束,暗示着秋天的来临与生命的衰退。
- 花间共憔悴,宿香残蝶:花朵的凋零与香气的残留,表现出一种萧瑟的美。
- 乍惊暮雨,还闻啼鴂:突如其来的雨声与杜鹃的鸣叫,增强了秋天的氛围。
- 吟绪秋来顿减,渐黄昏愁思难掇:随着秋天的到来,诗人的吟诵情绪减退,愁思愈发沉重。
- 漫吹彻,洞箫声里,故人天末:洞箫声中,勾起对远方故人的思念。
- 冷局都门重设:冷清的都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愈加深刻。
- 暗神伤匆匆节物:内心的伤感,感受着时间的匆匆流逝。
- 唤梦窗幽,回舟帆稳,盈颠霜雪:梦中呼唤与现实的对比,满载着霜雪的沉重象征着孤独。
- 斗句花飞,向夜永消尽尊前风骨:诗句如花瓣般飘落,表明理想与美好的消逝。
- 烛痕曳,和泪依人待说:蜡烛的痕迹与泪水交织,暗示着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人生的短暂比喻为花的凋零。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如“宿香残蝶”。
- 对仗:整首诗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故人深切的怀念,展现了生命的无常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芳香: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与情感。
- 花:代表着生命的绚烂与短暂。
- 蝴蝶:象征着自由与逝去的美好。
- 杜鹃:常用来表现离愁与思念。
- 蜡烛: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玉京秋》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蛰堪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宿香残蝶”主要象征什么?
- A. 孤独
- B. 逝去的美好
- C. 春天的到来
-
诗歌中哪一句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
- A. 冷局都门重设
- B. 故人天末
- C. 漫吹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by 杜甫
- 《秋思》 by 马致远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秋夕》强调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交融,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王蛰堪的《玉京秋》则更加侧重于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与故人的思念,情感更加细腻而深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选读》
- 《王蛰堪诗集》
- 《诗词基础知识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