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屋头澜翻闻布谷,惊怪儿童问饧粥。争向衡门插柳条,要遣老子知炊熟。
白话文翻译:
屋檐下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孩子们惊讶地问起饧粥的事。他们争相在门前插上柳条,想要让老父亲知道饭已经做好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澜翻:形容声音大而杂乱。
- 布谷:布谷鸟,其叫声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
- 饧粥:用麦芽或谷芽熬制的甜粥,古代寒食节的传统食品。
- 衡门:简陋的门,代指贫寒之家。
- 老子:此处指父亲。
典故解析:
- 寒食节插柳: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古人有插柳的习俗,寓意驱邪避疫,同时也是春天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则礼,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这首诗描绘了寒食节的家庭场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节日的气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寒食节当天,诗人通过描述家中孩子们的行为和布谷鸟的叫声,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怀念和对家庭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寒食节的家庭场景。布谷鸟的叫声和孩子们的行为,共同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诗中的“争向衡门插柳条”一句,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活泼可爱,也反映了古人对节日的重视和传统习俗的传承。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家庭和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屋头澜翻闻布谷”:屋檐下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形容声音大而杂乱,可能是因为春天的到来,布谷鸟的叫声格外响亮。
- “惊怪儿童问饧粥”:孩子们听到布谷鸟的叫声,感到惊讶,问起饧粥的事,可能是因为寒食节的传统食品。
- “争向衡门插柳条”:孩子们争相在门前插上柳条,这是寒食节的传统习俗,寓意驱邪避疫,同时也是春天的象征。
- “要遣老子知炊熟”:孩子们的行为是为了让老父亲知道饭已经做好了,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孩子们的孝顺。
修辞手法:
- 拟人:布谷鸟的叫声被形容为“澜翻”,赋予了声音以人的行为特征。
- 象征:插柳条的行为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节日的气氛。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寒食节的家庭场景,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怀念和对家庭生活的热爱。诗中的孩子们的行为和布谷鸟的叫声,共同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传达了诗人对家庭和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布谷鸟:春天的象征,其叫声预示着季节的更替。
- 饧粥:寒食节的传统食品,代表着节日的习俗。
- 柳条:春天的象征,插柳条是寒食节的传统习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布谷”是指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食物 C. 一种植物 D. 一种乐器
-
“争向衡门插柳条”中的“衡门”指的是什么? A. 豪华的门 B. 简陋的门 C. 古老的门 D. 装饰华丽的门
-
诗中的“老子”指的是谁? A. 老朋友 B. 老父亲 C. 老师 D. 老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描绘了寒食节的田园风光,与吴则礼的诗作有相似的节日氛围。
诗词对比:
- 对比杜甫的《寒食》和吴则礼的《二月二十九日作》,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同一节日的不同情感表达和描绘手法。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吴则礼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详细介绍了寒食节的历史和习俗,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中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