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元夕》

时间: 2025-02-04 17:47:59

去年元夕边城月。

漫地光如雪。

今年元夕赋边城。

又见阴山吐月似华灯。

古今多少边城客。

此际应萧索。

低头百感不如归。

何必原头行人夜笛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启孮的《虞美人·元夕》

去年元夕边城月,
漫地光如雪。
今年元夕赋边城,
又见阴山吐月似华灯。
古今多少边城客,
此际应萧索。
低头百感不如归,
何必原头行人夜笛吹。


白话文翻译:

去年元宵节在边城的月光下,
洒满大地的光辉宛如白雪。
今年元宵节又在边城,
再看阴山上吐出的月光,就像华丽的灯笼。
古今多少在边城的旅客,
此时此刻应该是多么的萧索。
低头沉思百感交集不如回家,
何必让那在原头的行人吹响夜笛呢。


注释:

  • 元夕:指正月十五元宵节。
  • 边城:边境的城镇,常用来形容孤寂与遥远。
  • 漫地光如雪:形容月光洒落在地面,像白雪一样。
  • 阴山:指位于中国北方的山脉,此处用来衬托月光的美丽。
  • 萧索:形容冷清、寂寞的样子。
  • 百感:形容各种复杂的感慨和情绪。

典故解析:

“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与欢庆。古往今来,许多诗人都以此为题材,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边城常常用来象征孤独与远方,诗中提到的“阴山吐月”则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还暗含着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启孮(1876-1939),字梦阮,号惟恕,晚号惟菴,近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风格清新自然,常带有忧伤的情感。

创作背景:

《虞美人·元夕》写于元宵节,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经历了岁月的变迁,诗人在边城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交织,形成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诗歌鉴赏:

《虞美人·元夕》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比去年与今年元宵的景色与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开头两句描绘了去年元宵节的美好场景,月光如雪,给予人一种温暖而浪漫的感觉。接下来的“今年元夕赋边城”,则带出一种对比,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边城的孤寂与冷清让人倍感失落。

“古今多少边城客”,诗人不仅在自我反省,也在与历史的旅人们对话,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与个体命运的无常。最后两句“低头百感不如归,何必原头行人夜笛吹”,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对归属的渴望,似乎在问自己,何必再去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真心的归属和安宁才是最重要的。

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无奈,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去年元夕边城月:回忆去年元宵节时,边城的月亮。
  2. 漫地光如雪:描绘那时的月光洒满大地,犹如白雪覆盖。
  3. 今年元夕赋边城:今年元宵又在边城,暗示对比与重复。
  4. 又见阴山吐月似华灯:再次看到阴山的月光,如同华丽的灯笼。
  5. 古今多少边城客:多少年来,旅居在边城的人们。
  6. 此际应萧索:如今的时刻,边城显得格外萧条。
  7. 低头百感不如归:低头沉思,百感交集,不如回家安宁。
  8. 何必原头行人夜笛吹:不必让在原地的行人再吹奏夜笛,暗示对过往的放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光如雪”,增强了意象的视觉冲击力。
  • 对比:去年与今年的景象对比,突出情感的变化。
  • 排比:多次提及“边城”与“月”,增加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边城元夕景象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流逝岁月的感慨、对孤独的反思以及对归属的渴望,情感深邃而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着团圆、思念与美好,常用来表达情感。
  2. 边城:代表孤独与远方,暗示离乡与漂泊。
  3. :象征纯洁与宁静,增强了诗的情感基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元夕”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端午节
    • B. 中秋节
    • C. 元宵节
    • D. 重阳节
  2. 填空题:诗中“漫地光如__”描绘了月光洒在地面上的景象。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阴山吐月”是用来描绘美丽的景色。(对/错)

答案:

  1.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描写对月的思考,但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
  • 《水调歌头》: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情感更为宽广。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在相似主题下,所表达的情感与艺术风格的差异。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现代诗词流派研究》
  • 《金启孮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