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刘学谕玗》

时间: 2025-01-22 08:05:50

学富犹无已,才雄非自成。

诲人真不倦,接物有余情。

仅有抠衣便,俄惊逝水倾。

丹旌嗟莫挽,忍听薤歌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刘学谕玗
廖行之 〔宋代〕
学富犹无已,才雄非自成。
诲人真不倦,接物有余情。
仅有抠衣便,俄惊逝水倾。
丹旌嗟莫挽,忍听薤歌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刘学谕的追悼之情。诗人感叹刘学谕的才学无穷,并不是凭空而成。他教导学生从不感到疲倦,对人际关系十分关心。眼看着他离去,诗人心中感到震惊和悲痛。面对即将消逝的生命,诗人无奈地叹息,无法挽留,只能默默倾听那悲伤的歌声。

注释:

  • 学富犹无已:形容学识丰富,仍然不满足。
  • 才雄非自成:才华出众,并非自我造就。
  • 诲人真不倦:教导学生时毫不厌倦。
  • 接物有余情:对待他人有着深厚的情感。
  • 抠衣便:形容心情沉重,感到惊愕。
  • 逝水倾:比喻时间流逝。
  • 丹旌:红色的旗帜,象征丧事。
  • 薤歌声:薤是葱的一种,古时葱是送葬时用的,代表悲伤的歌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廖行之,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深厚的学识著称。生平事迹不详,但作品多以抒情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学谕去世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与哀痛。刘学谕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生前受到众人敬重,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失去挚友的悲伤。

诗歌鉴赏:

《挽刘学谕玗》是一首充满感情的挽歌,诗人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对刘学谕的怀念与敬仰。开头两句“学富犹无已,才雄非自成”既是对刘学谕学识的高度评价,也体现出诗人对他才华的钦佩。接下来的两句“诲人真不倦,接物有余情”则深入描绘了刘学谕的为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对学生和朋友都充满关怀,这种情感的真挚让人感到温暖。

随着诗的深入,诗人感到时光的无情,面对逝去的友情,内心的痛苦逐渐显露。“仅有抠衣便,俄惊逝水倾”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刘学谕早逝的震惊与无奈,似乎在说,生命的流逝是如此迅速而无情。最后一句“丹旌嗟莫挽,忍听薤歌声”则是诗人对生命无力挽回的感叹,和对葬礼悲歌的无奈接受,表达了深沉的哀伤。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蕴深厚,通过对刘学谕的追忆,展现了对知识、友情和生命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学富犹无已:刘学谕的知识渊博,似乎没有尽头。
  2. 才雄非自成:他的才华并非偶然,而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3. 诲人真不倦:他教导学生始终如一,毫无倦意。
  4. 接物有余情:对人际关系的关心和深厚情感。
  5. 仅有抠衣便:感慨之余,诗人心情沉重。
  6. 俄惊逝水倾:生命如流水般迅速流逝,令人震惊。
  7. 丹旌嗟莫挽:面对丧事,无法挽留。
  8. 忍听薤歌声:只能默默倾听那悲伤的歌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学富”与“才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逝水倾”形象地传达了时间的无情。
  • 情感:通过对刘学谕的描述,展现出深厚的怀念之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刘学谕的追思,表达了对知识、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情感基调低沉而真挚,展现出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哀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学富:象征知识的广博。
  • 才雄:代表才华的出众。
  • 丹旌:象征死亡与丧失。
  • 薤歌:悲伤与失落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挽刘学谕玗》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杜甫
    b) 廖行之
    c) 白居易
    d) 李白

  2. 诗中提到的“丹旌”象征什么?
    a) 喜庆
    b) 友情
    c) 死亡
    d) 事业

  3. 诗中“逝水倾”是指什么?
    a) 生命的流逝
    b) 时间的流逝
    c) 学识的流逝
    d) 情感的流逝

答案

  1. b) 廖行之
  2. c) 死亡
  3. a) 生命的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登高》 by 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廖行之的《挽刘学谕玗》更集中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登高》则更具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两者都展现了对逝去事物的追思,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