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吾贫无时醒,日月忽遄迈。
空林春采葚,荒垄秋种稗。
孤学有自来,饥死奚足怪。
著书充栋宇,一字不肯卖。
白话文翻译:
我贫穷到无时无刻能清醒,日月在不知不觉中飞快地流逝。
空旷的森林里春天采摘桑葚,荒废的田垄在秋天播种杂草。
孤独的学问来源于自我,饿死又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呢?
我写书充满整个房屋,却一字也不愿意出售。
注释:
- 吾贫无时醒:我贫穷到无时无刻能清醒,意指生活困窘。
- 日月忽遄迈:日月在不知不觉中飞快流逝,表达时间的无情与匆忙。
- 空林春采葚:空旷的森林中春天采摘桑葚,描绘自然的景象。
- 荒垄秋种稗:荒废的田垄在秋天播种杂草,反映农事的失落。
- 孤学有自来:孤独的学问来源于自我,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 饥死奚足怪:饿死又有什么值得惊讶的,表达对贫困的无奈。
- 著书充栋宇:写书充满整个房屋,表明创作的多产。
- 一字不肯卖:一字也不愿意出售,彰显了对知识的坚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生于1125年,卒于1210年。他的诗歌作品以表达爱国情怀、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而著称,风格多样,语言生动。
创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他在诗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我的反思。《东斋杂书》反映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及对知识和创作的坚持。
诗歌鉴赏:
《东斋杂书》是一首深具个人色彩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对知识的执着。开头两句“吾贫无时醒,日月忽遄迈”展示了诗人沉浸在贫困与忙碌的生活中,生活的艰辛让他无法清醒过来,时间在无声无息中流逝,仿佛在无情地嘲弄他的无奈与无助。接下来的“空林春采葚,荒垄秋种稗”则通过自然的描绘反映出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与落魄,春天的生机与秋天的荒废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诗人对自己学问追求的孤独与艰辛。
而“孤学有自来,饥死奚足怪”则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追求是孤独的,尽管可能因此而面临饥饿与困苦,但他却不以为然,反而展现出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著书充栋宇,一字不肯卖”则是对知识价值观的坚定立场,表明即使在贫穷中,他也坚持不将自己的知识与创作出售,这种坚持反映了诗人内心的高尚和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深刻表现了陆游对个人命运、社会现状和知识价值的思考,展现出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吾贫无时醒:表达了作者的贫困生活,常常无法从困境中清醒过来。
- 日月忽遄迈:日月如梭,时间匆匆流逝,使人感到惋惜。
- 空林春采葚:春天的桑葚在空旷的树林中采摘,暗示生活的单调与孤独。
- 荒垄秋种稗:秋天的荒废田垄上种植杂草,象征着失去的机会与无奈。
- 孤学有自来:强调个人学问的孤独与艰辛,显示出追求知识的努力。
- 饥死奚足怪:面对贫困,不至于感到惊讶,反映出一种无奈的接受。
- 著书充栋宇:写作充满整个房屋,显示出创作的丰盈。
- 一字不肯卖:坚守对知识的价值,表明不愿意出卖自己的作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春与秋、空林与荒垄的对比,突出生活的变迁与无奈。
- 象征:桑葚与杂草作为象征,代表着诗人对知识的追求与生活的困苦。
- 夸张:写书“充栋宇”,强调创作的丰盛,但同时也反映出孤独的心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知识追求的坚持与对生活困境的无奈,表现了陆游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高尚情怀,揭示了在贫困中仍保持对文化和理想的坚守。
意象分析:
- 贫穷:象征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 日月: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桑葚:象征自然的馈赠与生活的希望。
- 杂草:象征失去的机会与无奈的现实。
- 书籍:象征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陆游生活在哪个朝代?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著书充栋宇”中的“栋宇”指的是什么?
- A) 房屋
- B) 树木
- C) 书籍
- D) 田地
-
“饥死奚足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 A) 对生活的愤怒
- B) 对困境的接受
- C) 对知识的渴望
- D) 对社会的批评
答案:
- B) 宋代
- A) 房屋
- B) 对困境的接受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之涣《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陆游的《东斋杂书》与杜甫的《春望》均表现了对国家与个体命运的思考,但陆游更侧重于个人的学术追求与生活困境,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兴亡与百姓的疾苦,二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异同,但都显现出深厚的历史责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