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张伯永和诗以仆送笋减于常年复用韵以调一笑 其一 赵蕃 〔宋代〕 竹薄方思渐补锄,笋时可得尽驱除。此生已负管城债,计且不悛真个疏。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竹林稀薄正考虑逐渐修补,笋季到来可以彻底清除。这一生已经背负了文墨的债务,计划且不悔改真是疏忽。
注释: 字词注释:
- 竹薄:指竹林稀疏。
- 渐补锄:逐渐修补。
- 笋时:指竹笋生长的季节。
- 驱除:清除。
- 管城债:指文人的债务,比喻文人的责任或负担。
- 计且不悛:计划且不悔改。
- 真个疏:真是疏忽。
典故解析:
- 管城债: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管仲曾为齐桓公的宰相,此处比喻文人的责任或负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反映了作者对文人生涯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规划。
创作背景: 此诗是赵蕃对友人张伯永的和诗,张伯永原诗提及送笋减少,赵蕃以此为契机,表达了自己对文人生涯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规划。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竹林和笋的生长,隐喻了文人的生涯和责任。首句“竹薄方思渐补锄”,以竹林稀疏需要修补为喻,暗示文人在创作上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次句“笋时可得尽驱除”,则表达了在适当的时候要彻底解决问题,不留后患。后两句“此生已负管城债,计且不悛真个疏”,则深刻反思了文人生涯中的责任和疏忽,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规划和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竹薄”和“渐补锄”的比喻,表达了文人在创作上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地方。
- 次句以“笋时”和“驱除”为喻,表达了在适当的时候要彻底解决问题,不留后患。
- 后两句通过“管城债”和“计且不悛”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文人生涯中的责任和疏忽的深刻认识。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竹薄”和“管城债”等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文人的生涯和责任。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竹薄”对“笋时”,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文人生涯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规划,通过竹林和笋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文人生涯中的责任和疏忽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未来的决心和规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薄:象征文人的创作不足。
- 管城债:象征文人的责任和负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竹薄方思渐补锄”中的“竹薄”象征什么? A. 文人的创作不足 B. 竹林的茂密 C. 文人的责任 D. 竹林的稀疏
- 诗中“此生已负管城债”中的“管城债”象征什么? A. 文人的债务 B. 文人的责任和负担 C. 文人的疏忽 D. 文人的计划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文人生涯的反思 B. 竹林的修补 C. 笋的生长 D. 文人的疏忽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怀旧表达对文人生涯的反思。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了对文人生涯的深刻认识。
诗词对比:
- 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与赵蕃的这首诗都表达了文人生涯的反思,但苏轼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未来的规划。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赵蕃的诗歌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