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庭松偃盖如醉,夏雨新凉似秋。有客高吟拥鼻,无人共吃馒头。
白话文翻译:
庭院中的松树像醉了一样垂下枝叶,夏天的雨水带来了新鲜的凉意,仿佛已经是秋天。有位客人高声吟诵,然而身边却没有人共享他手里的馒头。
注释:
- 庭松:庭院中的松树。
- 偃盖:偃,指松树的枝叶向下垂盖;盖,指覆盖的意思。
- 如醉:形容松树的姿态,像喝醉酒一样松弛。
- 新凉:指刚刚降临的凉爽。
- 似秋:形容夏雨带来的凉意像秋天的感觉。
- 高吟:高声吟唱。
- 拥鼻:用手捂住鼻子,可能是因为馒头的香气。
- 无人共:没有人和他一起分享。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庭院和松树,展示了作者在细腻的自然观察和人际关系中的孤独感。松树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而“无人共吃馒头”则传达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奔放著称,兼具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性。苏轼一生经历了政治上的风波,流亡生涯而成就斐然。
创作背景:
《大雨联句》是苏轼在一次夏雨时节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感受。夏雨带来的凉意和庭院中的松树,构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而诗中却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感。
诗歌鉴赏:
《大雨联句》以优美的自然描写与细腻的情感表达,呈现了一个夏雨时节的宁静画面。开篇描写“庭松偃盖如醉”,展现了松树在雨后沉醉的姿态,生动形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而“夏雨新凉似秋”则通过对比手法,传达出夏雨降临后带来的清新感受,仿佛秋天的气息已悄然降临,这种转变不仅让人感受到季节的交替,也让人心生惆怅。
接下来的“有客高吟拥鼻”,引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诗人虽然身处这样的自然美景中,却感到孤独。客人高吟却没有人共享,传达出一种人生无常的感慨。尤其是“无人共吃馒头”一句,既是对美食的描绘,也是对孤独的深刻反思。这种孤独感与夏雨的凉意形成鲜明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层次感和思考。
总体而言,苏轼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情感,将自然与人心的关联展现得淋漓尽致,留给读者深思的余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庭松偃盖如醉:庭院中的松树像醉酒一样松弛,表现出自然的生动与柔和。
- 夏雨新凉似秋:夏雨带来的新鲜凉意,令人想起秋天的清爽,暗示了季节的流转。
- 有客高吟拥鼻:有位客人高声吟诵,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感悟,但同时也显出一种孤独。
- 无人共吃馒头:没有人来分享美好的时刻,突显了孤独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比作醉酒的状态,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使情境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自然的美景与人际关系的疏离展开,表达了诗人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心中却有难以言喻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不仅是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意象分析:
- 庭松:象征坚韧和高洁,常用于表达诗人的理想与志向。
- 夏雨:代表生命的滋润和季节的变迁。
- 馒头:生活的简单与美好,隐含了人与人之间的分享与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庭松偃盖如醉”中的“偃”是什么意思? A. 直立 B. 垂下 C. 旋转
-
整首诗反映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
“无人共吃馒头”表达了什么? A. 分享的快乐 B. 孤独的感慨 C. 对食物的热爱
答案: 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苏轼的《大雨联句》与李白的《月下独酌》,两者都表达了孤独的情感,但前者更倾向于静谧与自然的结合,而后者则强调酒与月的陪伴。两者通过不同的意象和情感传达了类似的主题,但各有风格和韵味。
参考资料:
- 《苏轼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