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胡拥苍毳,两耳白茸茸。
野树啼终日,黔山深几重。
啄溪探细石,噪虎上孤峰。
被执应多恨,筠笼仅不容。
白话文翻译:
山中胡鸟披着苍翠的羽毛,两只耳朵白白的毛茸茸。
野树上鸟儿整天啼叫,黔山深邃而重重叠叠。
它啄食溪水中的细石,叫声在孤峰之上回响。
被人所捕应是多么怨恨,竹笼里却仅仅容不下它。
注释:
字词注释:
- 山胡:指一种山中的鸟类。
- 苍毳:指深绿色的羽毛。
- 茸茸:形容毛发柔软蓬松。
- 啼:鸟鸣叫。
- 黔山:指黑色或深色的山,可能是指贵州等地的深山。
- 啄:用喙啄食。
- 噪:发出声音。
- 被执:被捕获。
- 筠笼:竹制的鸟笼。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写,反映了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之弟。他与兄长在文学、政治上都有重要影响,作品以豪放、清新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源于苏辙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他对被束缚的生物的同情与怜惜。
诗歌鉴赏:
这首《山胡》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中鸟类的优美形象与栖息环境,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开头两句描绘了山胡鸟的外形特征,苍翠的羽毛和白色的耳朵,展现了生动的自然形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丽。接下来的句子转向环境描绘,野树上鸟儿的啼叫与深邃的黔山交织,形成了一幅静谧而生动的山林图景。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鸟儿啄食溪水中的细石,象征着对自然生活的追求,而“被执应多恨,筠笼仅不容”则表达了对被困的痛苦与无奈,突显了鸟儿的自由向往与人类捕猎行为的对立。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的张力,深刻地揭示了生物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的脆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胡拥苍毳,两耳白茸茸。”:描绘山胡鸟的美丽外观,强调其生动与可爱。
- “野树啼终日,黔山深几重。”:描写鸟儿在自然中欢快鸣叫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生机的氛围。
- “啄溪探细石,噪虎上孤峰。”:鸟儿在溪边寻找食物,表现其生活的自然状态。
- “被执应多恨,筠笼仅不容。”:表达了鸟儿被捕的痛苦,突显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鸟儿的外貌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增加了生动性与形象感。
- 拟人:鸟儿的啼叫被赋予了情感,使得自然更具灵性。
- 对仗:如“啄溪探细石,噪虎上孤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的鸟类,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被束缚生物的同情,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胡:象征自由与生命的美好。
- 苍毳:代表自然的生机。
- 白茸茸耳:体现纯真与可爱。
- 黔山:象征深邃与神秘。
- 筠笼:象征束缚与限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胡”的特征是什么?
- A. 红色羽毛
- B. 苍翠羽毛和白色耳朵
- C. 黑色羽毛
-
诗歌中提到的“筠笼”象征着什么?
- A. 自由
- B. 束缚
- C. 财富
-
诗中鸟儿在自然中做什么?
- A. 飞翔
- B. 啄食
- C. 睡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鹿柴》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机。然而,苏辙的《山胡》更侧重于表达对自由与束缚的感慨,而王维则更注重于自然景色的优雅与静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苏辙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