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孙仲益尚书韵二首呈孟信安 其二》
时间: 2025-02-04 16:23: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用孙仲益尚书韵二首呈孟信安 其二
慷慨安周鼎,从容却郢兵。
驰心子牟阙,袖手阖闾城。
前箸陈天陛,先声震敌营。
寰区望弥切,枢筦寄非轻。
行有丝纶诏,宁终鸥鹭盟。
一舒经世策,遐迩颂升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与对和平的向往。诗中提到的“周鼎”象征着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而“郢兵”则暗示着战争的威胁。作者心系国家,渴望能为国家出谋划策,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震撼敌人,捍卫国家的尊严。诗中还提到希望能通过良好的治理与和平的合作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注释
字词注释:
- 慷慨:形容气概豪迈,胸怀宽广。
- 安:安稳,安定。
- 周鼎:周代的青铜器,象征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 郢兵:郢是古地名,指战争。
- 驰心:心中急切渴望。
- 袖手:比喻不参与,用于形容置身事外。
- 阖闾城:古城名,象征一个地方的安宁。
- 前箸:指前面的言辞,可能指上奏的文书。
- 寰区:指天下,四方。
- 枢筦:指政事或重要事务。
- 丝纶诏:指朝廷的命令。
- 鸥鹭盟:比喻和平共处的志向。
- 经世策:治理国家的策略。
- 遐迩:远近,形容广泛。
典故解析:
- 周鼎:周代的青铜器,象征国家的繁荣与安定,常用于表达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 阖闾城: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城池,诗中以此象征安定的局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仲并,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发国家情怀和个人志向为主。他的诗风豪放,注重表达对时事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动荡时期,诗人感受到国家的危机,表达了对安定局面的渴望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豪放激昂的语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和对治理理想的追求。开篇以“慷慨安周鼎”引入,立刻将读者带入国家安定的理想状态,接着“从容却郢兵”则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威胁和紧迫感。诗人通过对比,展现了安定与动乱之间的强烈对立,表现了他心中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厌恶。
诗中“前箸陈天陛,先声震敌营”一句,表现了诗人渴望通过文治武功来捍卫国家的愿望,展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而“行有丝纶诏,宁终鸥鹭盟”则进一步表达了对和谐共处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整首诗言辞铿锵、气势宏伟,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形成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值得我们深思与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慷慨安周鼎:诗人以周鼎象征国家的安定,表达自豪感与责任感。
- 从容却郢兵:虽然安定,但却面临战争的威胁,感受到紧迫的责任。
- 驰心子牟阙:心中急切渴望能为国家出谋划策。
- 袖手阖闾城:以袖手旁观的态度看待国家的安危,强调参与的必要。
- 前箸陈天陛:上奏天子,表达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 先声震敌营:希望通过言辞震撼敌军,捍卫国家尊严。
- 寰区望弥切:对天下安宁的渴望愈发强烈。
- 枢筦寄非轻:政治事务重于轻,强调治理的重要性。
- 行有丝纶诏:朝廷的命令,表明治理的需要。
- 宁终鸥鹭盟:希望与和平共处的理想。
- 一舒经世策:提出治理国家的策略。
- 遐迩颂升平:远近都能赞颂盛世,表达对和平的憧憬。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周鼎”比喻国家的安定,用“郢兵”比喻战争的威胁。
- 对仗:全诗对偶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美感。
- 夸张:表达情感的强烈,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诗人的责任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抒发对国家安宁的渴望与对治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周鼎:象征国家的繁荣与安定,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
- 郢兵:代表战争的威胁,揭示社会动荡的现状。
- 鸥鹭盟:象征和平共处的理想,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周鼎”象征什么? A. 战争
B. 安定
C. 动荡
答案:B -
“前箸陈天陛”中的“天陛”指的是什么? A. 地方官员
B. 皇帝
C. 文人
答案:B -
诗人对“鸥鹭盟”的向往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期待
B. 对和平共处的渴望
C. 对动荡的无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仲并的《用孙仲益尚书韵二首》与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了对国家的关注与个人理想的追求,但前者更注重政治治理的思考,而后者则流露出对人生的哲理和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