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看月空门里,诗家境有馀。
露寒僧梵出,林静鸟巢疏。
远色当秋半,清光胜夜初。
独无台上思,寂寞守吾庐。
白话文翻译:
在空旷的门里观看明月,诗人的境界十分开阔。
寒露中僧侣的梵音传出,树林静谧,鸟巢稀疏。
远处的色彩正值秋季,清冷的月光胜过初夜。
我独自在台上思念,寂寞地守护着我的草庐。
注释:
- 空门:指寺庙的门,象征清静的环境。
- 境有馀:境界开阔,意指心境豁达。
- 露寒:指寒冷的露水,表现出秋天的寒意。
- 僧梵:僧侣的梵音,象征着清净与智慧。
- 林静鸟巢疏:树林寂静,鸟巢稀少,表现出秋天的萧条。
- 远色当秋半:远处的色彩正值秋季中期,意指秋色正浓。
- 清光胜夜初:明亮的月光胜过初夜的黑暗,表现出宁静的美好。
- 独无台上思:独自在台上思考,感到孤独。
- 寂寞守吾庐:孤独地守着自己的居所,表达内心的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姚合(约 780-842),字子云,号少山,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官职,后归隐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诗人晚年,表达了他对月亮的思考和对孤独生活的感受。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思念与孤独,正如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对人生的感悟与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月”为引,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生活的思考。开篇“看月空门里”,通过“空门”这一意象,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心境,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接下来的“诗家境有馀”则点明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与追求,暗示他在这个清冷的夜晚,尽管环境孤寂,却仍能感受到无限的诗意。
“露寒僧梵出,林静鸟巢疏”不仅描绘了秋天的寒意,还通过僧侣的梵音和鸟巢的稀疏,展现了环境的宁静与一种淡淡的哀愁。这里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落寞和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
“远色当秋半,清光胜夜初”一句,描绘了秋天的色彩和月光的清澈,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然而最后一句“独无台上思,寂寞守吾庐”,则将孤独感推向高潮,诗人在高台之上,思绪万千,却无人与其共鸣,显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人生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清新淡雅的意象,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看月空门里:在空旷的门内观看月亮,象征一种清静的心境。
- 诗家境有馀:诗人的心境辽阔,表达了对诗歌的热爱。
- 露寒僧梵出:寒露中的僧侣梵音,暗示一种清净与智慧。
- 林静鸟巢疏:树林寂静,鸟巢稀少,渲染了一种秋天的萧条。
- 远色当秋半:远处的秋色正浓,描绘了季节的变换。
- 清光胜夜初:明亮的月光超过了初夜的黑暗,象征着宁静与美好。
- 独无台上思:独自一人,在台上思考,传递出孤独感。
- 寂寞守吾庐:孤独地守着自己的居所,体现内心的孤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空门”比作一种超然的境界,象征清净。
- 对仗:如“露寒僧梵出,林静鸟巢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月亮、寒露、僧侣、树林等意象的结合,营造出宁静而又孤独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以及内心的孤独感,突出其在幽静环境中对诗歌与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清冷而悠远的情感,反映出他对生命的感悟与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常常与情感联系在一起。
- 寒露:秋天的寒意,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僧侣:象征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 树林:自然的象征,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美。
- 台上:高处的思考,暗示对人生的深入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空门”指的是哪里? A. 寺庙
B. 书房
C. 花园
D. 田野 -
“露寒僧梵出”中“僧梵”指的是什么? A. 僧侣的歌声
B. 僧侣的智慧
C. 僧侣的梵音
D. 僧侣的生活 -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欢乐
B. 寂寞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同样以月亮为主题,表达思念之情。
- 《月夜忆舍弟》 杜甫:描绘月夜情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姚合《酬李廓精舍南台望月见寄》与李白《静夜思》:
- 二者都以月亮为主题,表现孤独与思念,姚合更注重环境的描写与内心的反思,而李白则更直接地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