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
白话文翻译:
孔子已经去世,我也漂浮在海上。黄昏时分看到北斗星的斗柄转动,才知道岁星已经改变。空舟随意漂泊,垂钓并不需要等待。想问乘木筏的人,沧洲又在哪里呢?
注释:
- 仲尼:孔子的名字,意指他已经去世。
- 余:我,这里指诗人自己。
- 浮于海:漂浮在海面上,暗示诗人心境的漂泊和孤独。
- 斗柄:北斗星的指针部分,表示时间的变化。
- 岁星:即木星,古人以其运行来测量时间。
- 虚舟:空舟,象征无目的的漂流。
- 乘槎人:乘坐木筏的人,象征海上的旅人。
- 沧洲:指传说中的理想之地,隐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阳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风光和隐逸生活,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岁暮海上作》创作于诗人晚年,表达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孤独的心境。此时,政治动荡和个人的失落感交织在一起,促使诗人走向海边,寻求一种超脱的境界。
诗歌鉴赏:
《岁暮海上作》是一首极具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海上的漂泊,展现了对人生、时光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孔子已去,意味着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与失落。接着,诗人看到斗柄的回转,意识到岁月的更迭,仿佛在提醒人们时间从不停止,生命的无常。接下来的“虚舟任所适”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漂流感,诗人似乎在说,人生就像这无目的的漂流,随波逐流,没有固定的目标。最后一句“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不仅是对外界的询问,也是对内心理想的探索。沧洲代表着理想的栖息地,但在现实中却是难以寻觅的。整首诗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让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仲尼既已没:提到孔子,暗示传统与历史的断裂。
- 余亦浮于海:表达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孤独感。
- 昏见斗柄回:通过时间的变化,强调生命的流逝。
- 方知岁星改:时间的更替启示人生无常。
- 虚舟任所适:无目的的生活状态,体现诗人内心的迷惘。
- 垂钓非有待:钓鱼不再是为猎物,而是一种寄情于自然的状态。
- 为问乘槎人:向他人发问,表现对理想的渴望与追寻。
- 沧洲复何在:沧洲象征理想的迷失,询问其所在,体现对理想的追问。
修辞手法:
- 借代:使用“仲尼”代指传统文化。
- 对比: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的漂泊形成对比。
- 象征:舟、海、沧洲等意象象征人生的不同阶段与理想。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时间和漂流的描写,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理想的追寻,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 仲尼:象征传统与文化的消逝。
- 斗柄: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虚舟:孤独与无目的的漂流。
- 沧洲: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象征追求的难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孔子在诗中代表了什么?
- A. 传统文化
- B. 政治
- C. 自然
- D. 诗歌
-
“虚舟任所适”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
- A. 迷茫与无助
- B. 快乐与满足
- C. 知足常乐
- D. 前途光明
-
“沧洲”象征什么?
- A. 理想的栖息地
- B. 现实的困境
- C. 个人的奋斗
- D. 文化的传承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 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安静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静夜思》:表达孤独思乡的情感,体现了人对时间与空间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孟浩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