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访野人家
作者:陆游 〔宋代〕
山入柴门窄,
桥通野路长。
群童挑燕笋,
幼妇采鸡桑。
淳古非今俗,
留连到夕阳。
盘餐敢辞饱,
满箸药苗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访问乡村的情景。山路通向狭窄的柴门,桥梁通向漫长的乡间小路。村里的孩子们挑着燕子笋,年轻的妇女在采摘桑叶。这里的风俗淳朴古老,与现代的习俗大相径庭,诗人留连忘返,直到夕阳西下。即使是丰盛的饭菜,诗人也不愿意推辞,筷子满满夹起的都是药草的清香。
注释:
- 柴门:用柴木搭建的门,通常见于农村。
- 燕笋:指的是燕子窝附近生长的竹笋,鲜嫩可食。
- 鸡桑:桑树,常作为养蚕的植物,幼妇在此采摘桑叶。
- 淳古:形容风俗淳厚而古老。
- 夕阳:指太阳快要落山时的情景,象征时间的流逝。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未直接引用著名典故,但其描绘的乡村生活方式,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风俗与农耕生活的真实情况,表现出诗人对简单而质朴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以豪放、悲壮的诗风著称,作品多关注国家兴亡、个人命运,情感真挚。其诗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表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政治情感。
创作背景:
诗作写于南宋时期,正是国家动荡、外敌入侵的时代。陆游在此背景下,常常通过描写乡村生活,表现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访野人家》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诗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乡村的热爱。第一句“山入柴门窄”以简练的笔触描绘出乡村的宁静与朴素,接下来的“桥通野路长”则勾勒出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象征着诗人内心对自由和远方的向往。
诗中描绘的乡村生活场景格外生动,孩子们挑着燕笋,年轻妇女在采桑,这些细节展现了农村的生机与活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诗句“淳古非今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变化,也传达了诗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怀念与珍视。
最后两句“盘餐敢辞饱,满箸药苗香”则将诗人的感受推向高潮,丰盛的饭菜和药草的香气,使人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简单而富足。整首诗洋溢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情味的珍视,形成了一种恬淡而宁静的艺术氛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入柴门窄:描绘山路通向狭窄的柴门,暗示农村的朴素与宁静。
- 桥通野路长:桥梁通往很远的乡间小路,象征着广阔的自然与自由。
- 群童挑燕笋:孩子们在挑选燕子窝旁的竹笋,展现了乡村的生活气息。
- 幼妇采鸡桑:年轻的妇女在采摘桑叶,生活场景生动有趣。
- 淳古非今俗:表达对古老淳朴风俗的向往,指责现代社会的浮华。
- 留连到夕阳:诗人沉醉于此,直到夕阳西下,时间的流逝让人感叹。
- 盘餐敢辞饱:面对丰盛的饭菜,诗人心中满满的感激与满足。
- 满箸药苗香:夹起的是药草的香气,暗示农村生活的健康与自然。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意象更加鲜明,情感更为真挚。比如“群童挑燕笋,幼妇采鸡桑”通过对仗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感与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怀念,反映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简单生活的珍视,同时也隐含了对现代社会浮躁风气的批判,传达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柴门:象征乡村的朴素与宁静。
- 燕笋:代表自然的馈赠,体现农村生活的富足。
- 鸡桑:暗示农村的生产活动,体现劳动的美。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带有一丝忧伤。
每个意象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访野人家》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陆游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幼妇采鸡桑”是指什么? A. 采集竹笋
B. 采摘桑叶
C. 养鸡 -
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主要是哪个地方的? A. 城市
B. 乡村
C. 山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同样描绘了山水田园的自然景色。
- 《田园乐》(陶渊明):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诗词对比:
- 陆游与王维:两位诗人都对自然景色有深刻的表现,陆游更多地融入了对乡村生活的描绘,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对比展现了不同诗人在面对自然时的不同情感与风格,丰富了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理解。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集》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