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仲禹送史子修□特奏赴吏部注阙》
时间: 2025-02-04 16:35: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科名宁较后先题,
叹老嗟卑世所迷。
须识是闲天地似,
要知立处圣贤齐。
人情一理涂涂附,
古道千年印印泥。
属子随时崇令德,
窗前红日未全西。
白话文翻译
科举的名次并不重要,
我叹息年老而感到卑微,被世俗所迷惑。
要知道这闲适的天地是怎样的,
要明白立身处世要与圣贤相齐。
人情世故往往是附着的表象,
古老的道理历经千年却如同泥土一样显得沉重。
希望你顺应时势,崇尚美德,
窗前的红日还未完全落下。
注释
- 科名:指科举考试的名次。
- 老嗟卑:年老的感叹与卑微的处境。
- 闲天地:指一种悠闲的境界或状态。
- 立处:处世的态度和方式。
- 人情一理:指人情世故的道理。
- 古道千年:指古老的道理传承千年。
- 属子:希望你。
- 崇令德:崇尚美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220-1298),字孟圭,号立斋,南宋时期的诗人、书法家、政治家。他以诗词见长,尤其擅长咏怀诗,作品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送别友人史子修赴吏部任职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科举名次和世俗观念的思考。诗中体现了对名利的淡泊与对立身处世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表面上是对友人的祝福,实则蕴含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首句“科名宁较后先题”,直接点明了科举名次的重要性并非绝对,反映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接下来,诗人感叹自己因老而卑,表明了对世俗观念的困惑与无奈。
“须识是闲天地似,要知立处圣贤齐”,强调了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中,保持内心的闲适与宁静是多么重要。诗人提倡与圣贤相齐,体现了他对道德理想的追求。
后半部分则通过“人情一理涂涂附,古道千年印印泥”表达了对人情世故的批判,认为这些表象往往是虚假的,而真正的道理却如同泥土般沉重。最后一句“窗前红日未全西”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希望与未来的美好愿景,尽管落日将至,但仍有光明在前。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展现了魏了翁对人生、对世俗的独特见解,充满了哲理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科名宁较后先题:不必纠结于科举的名次。
- 叹老嗟卑世所迷:感叹年纪渐长,感到卑微,被世俗的观点所迷惑。
- 须识是闲天地似:要了解真正的闲适与自在的境界。
- 要知立处圣贤齐:要明白立身处世的态度应与圣贤看齐。
- 人情一理涂涂附:人情世故往往是附着于表面的。
- 古道千年印印泥:古老的道理如同泥土般沉重且难以捉摸。
- 属子随时崇令德:希望你能顺应时代,崇尚美德。
- 窗前红日未全西:窗外的朝阳尚未落下,象征着希望和未来。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古道千年印印泥”,形象地表达了古老道理的沉重。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科名宁较后先题”和“叹老嗟卑世所迷”。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名利的淡薄、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强调在世俗纷扰中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高尚的品德,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科名:象征功名利禄。
- 岁月:暗示人生的流逝与无奈。
- 红日:象征希望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科名宁较后先题”的意思是什么?
- A. 科名的重要性
- B. 科名不重要
- C. 科名靠时间
- D. 科名是人生目标
-
“窗前红日未全西”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失落
- B. 希望
- C. 疲惫
- D. 悲伤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魏了翁更侧重于内心的思考与人生哲理,而李白则强调豪放与畅饮,体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与思想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魏了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