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亦有出山路,
山人自不与世通。
拂衣起行饮流水,
枕书就卧听松风。
地宽江河竞摇荡,
天阔日月争西东。
乾坤自为四时役,
万事不到幽人胸。
白话文翻译:
山中虽有出山的路,但山中的人不与世俗相通。
轻轻拂衣起身,去饮山间流水;
枕着书本入睡,听松林间的风声。
大地辽阔,江河在激流奔涌,
天空广阔,日月在争辉斗艳。
天地自有四季的变换,
万事万物却与这隐士无关。
注释:
- 山中:指山中隐居的生活,暗示与世隔绝。
- 山人:山中人,隐士或隐居者,象征脱离世俗生活的人。
- 拂衣起行:轻轻挥动衣袖,起身出行,表现一种洒脱的态度。
- 饮流水:指在大自然中生活,享受纯净的水源。
- 枕书就卧:以书为枕,睡觉,表现出对知识的追求和安宁的生活。
- 地宽江河竞摇荡:描绘自然广阔,江河奔腾的场景。
- 天阔日月争西东:形容天空的辽阔,日月更替的壮观。
- 乾坤自为四时役:天地自然规律的运转。
- 万事不到幽人胸:隐士与世事无关,心中清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宋代诗人,号孤云,原籍河南,后隐居于山中,崇尚自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山中》创作于王令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世俗纷扰的逃避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歌鉴赏:
《山中》是一首表现隐士生活的古诗,通过对山中清幽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世繁华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诗中“山中亦有出山路,山人自不与世通”开篇即点出了主题,山中人虽有归入世俗的途径,却选择与世隔绝,展现其独立与洒脱。接下来的“拂衣起行饮流水,枕书就卧听松风”,则通过诗人的日常生活细节,勾勒出一种恬淡自得的隐居生活,令人神往。
诗中“地宽江河竞摇荡,天阔日月争西东”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的壮观,表达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态。同时,最后两句“乾坤自为四时役,万事不到幽人胸”则深刻地揭示了隐士心灵的宁静,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万事万物都无法打扰他对自然的沉醉和对自我内心的安宁。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哲理,王令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淡然,是一首富有哲理深度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中亦有出山路:虽然山中有通向外界的道路。
- 山人自不与世通:但是山中人选择不与世俗接触。
- 拂衣起行饮流水:轻轻拂去衣袖,起身去饮山中流淌的水。
- 枕书就卧听松风:以书为枕,安静入眠,倾听松树间的风声。
- 地宽江河竞摇荡:大地广阔,江河在激荡奔流。
- 天阔日月争西东:天空辽阔,日月在东西之间交替。
- 乾坤自为四时役:天地自然自有四季的更替。
- 万事不到幽人胸:万事万物与隐士的内心无关。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地宽江河竞摇荡,天阔日月争西东”,上下句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 拟人:日月、江河仿佛在争斗,赋予自然以生命。
- 比喻:隐士的生活比作与世隔绝的宁静,隐喻内心的清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反映出一种宁静而自足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隐居、安宁。
- 水:象征生命与清净,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
- 松风:象征自然的声音与宁静,表现诗人心灵的安宁。
- 日月:象征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暗示哲理的深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山人”指的是: A. 住在山中的人
B. 喜欢爬山的人
C. 旅行者
D. 与世俗相通的人 -
诗中“拂衣起行饮流水”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向往? A. 社会繁华
B. 自然生活
C. 人际关系
D. 财富 -
诗中“万事不到幽人胸”意指: A. 隐士无所事事
B. 隐士心中无杂念
C. 隐士热爱世俗
D. 隐士忧愁万事
答案:1.A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 by 陶渊明
- 《山居秋暝》 by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隐居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事的超然。
- 陶渊明《归园田居》:强调农田生活的宁静与安逸,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诗选》
- 王令《山中》相关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