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燕行》

时间: 2025-01-11 08:57:38

良辰且燕乐,乐往不再来。

赵瑟正高张,音响清尘埃。

一弹和妙讴,吹去绕瑶台。

艳雪凌空散,舞罗起徘徊。

辉辉发众颜,灼灼叹令才。

当喧既无寂,中饮亦停杯。

华灯何遽升,驰景忽西颓。

高节亦云立,安能滞不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乐燕行
作者: 韦应物 〔唐代〕

良辰且燕乐,乐往不再来。
赵瑟正高张,音响清尘埃。
一弹和妙讴,吹去绕瑶台。
艳雪凌空散,舞罗起徘徊。
辉辉发众颜,灼灼叹令才。
当喧既无寂,中饮亦停杯。
华灯何遽升,驰景忽西颓。
高节亦云立,安能滞不回。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美好的时光里,让我们尽情欢庆,快乐的时光不会再回来。
赵国的瑟已经高高地拉响,清脆的音响驱散了浮尘。
轻轻一弹,和谐的歌声吹散了围绕在瑶台上的悠扬乐曲。
如艳丽的雪花在空中飞舞,舞动的罗裙轻盈地徘徊。
光辉照耀着众人的面庞,令人赞叹的才华如此灼灼炫目。
在喧嚣之后便无寂静,中间饮酒也停下了杯子。
华灯怎能如此迅速升起,景色瞬间向西方倾斜。
高洁的情操仍然屹立,怎能停滞不前呢?

注释:

  • 良辰且燕乐:良辰美景,尽情欢乐。
  • 赵瑟:古代的乐器,象征音乐。
  • 音响清尘埃:音乐声清澈,驱散了尘埃。
  • 瑶台:指美丽的地方,常用来指代乐舞之地。
  • 艳雪凌空散:如雪般美丽的舞姿在空中飞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唐代诗人,字公度,号子晏,生于公元737年,卒年不详。他早年游历,后任职贞观年间,颇有文采。韦应物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一个欢聚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欢乐时光的珍惜和对音乐舞蹈的喜爱,反映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瞬间的把握。

诗歌鉴赏:

《乐燕行》是一首描绘欢乐时光和音乐舞蹈的诗,韦应物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那一刻的美好与短暂表现得淋漓尽致。诗开篇即以“良辰且燕乐”引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接着通过“赵瑟正高张”描绘音乐的美妙,更通过“音响清尘埃”表现音乐的清新脱俗。在乐声中,舞者的身影如同“艳雪凌空散”,如此轻盈灵动。韦应物在诗中对美的描绘细腻入微,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欢快的场景,感受到音乐与舞蹈带来的愉悦。最后,诗人以“高节亦云立,安能滞不回”总结,表明对高尚情操的坚持,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珍惜当下。全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良辰且燕乐:美好的时光,尽情享乐。
  2. 乐往不再来:快乐的时光一去不复返。
  3. 赵瑟正高张:赵国的瑟乐器正在演奏。
  4. 音响清尘埃:乐声清脆,荡涤尘埃。
  5. 一弹和妙讴:轻轻一弹,和谐的歌声响起。
  6. 吹去绕瑶台:乐声环绕,飘散在瑶台之上。
  7. 艳雪凌空散:如艳丽的雪花在空中飞舞。
  8. 舞罗起徘徊:舞动的罗裙轻盈地舞动。
  9. 辉辉发众颜:光辉照耀着众人的面庞。
  10. 灼灼叹令才:令人赞叹的才华引人注目。
  11. 当喧既无寂:喧闹之后便没有寂静。
  12. 中饮亦停杯:酒也暂时停杯。
  13. 华灯何遽升:华灯为何如此迅速升起。
  14. 驰景忽西颓:景色瞬间向西方倾斜。
  15. 高节亦云立:高洁的情操仍然屹立。
  16. 安能滞不回:怎能停滞不前呢?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舞者比作“艳雪”,突出舞姿的轻柔。
  • 对仗:如“良辰且燕乐,乐往不再来”,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音乐以清新和驱散尘埃的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暗含了时间流逝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良辰:象征美好的时光。
  2. 燕乐:象征欢快的情绪。
  3. 赵瑟:象征音乐的高雅。
  4. 瑶台:象征美丽的舞台。
  5. 艳雪:象征舞者的美丽与轻盈。
  6. 华灯:象征夜晚的繁华与喧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乐燕行》的主题是什么? A. 自然景观
    B. 欢乐时光与音乐
    C. 离别感伤

  2. “乐往不再来”中“乐”指的是什么? A. 欢乐的时光
    B. 音乐乐器
    C. 舞蹈

  3. 诗中提到的“赵瑟”是指什么? A. 一种饮品
    B. 一种乐器
    C. 一种舞蹈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作品,表现对亲情的思念。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描绘春天的美景与人情。

诗词对比: 韦应物的《乐燕行》与李白的《将进酒》都是描写欢聚与饮酒的诗歌。韦应物更注重音乐与舞蹈的描绘,而李白则强调豪放的饮酒与人生哲理。两者虽主题相近,但风格各异,前者细腻柔和,后者则奔放豪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唐代诗人韦应物研究》